三座塔

更新时间:2024-06-24 22:39

三座塔(蒙古名:古尔板苏巴尔汉),清代承德府朝阳县历史地名,是清代朝阳县县治所在地。其前身是元代兴中州

历史沿革

三座塔本辽代兴中府、元代兴中州。三座塔城原址现为辽宁省朝阳市老城区一带。

三座塔旧城始建于前燕慕容皝时期,称龙城(现存三燕龙城遗址,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设营州。隋为柳城郡。唐为营州柳城。辽修葺柳城设霸州,后升为兴中府。元代降为兴中州。明朝洪武年间设营州后屯卫于兴中城。

明朝永乐元年,营州卫及百姓内迁,兴中城遂废。其地并入蒙古兀良哈部。

清朝初年,兴中城废墟陆续迁来蒙汉人民。喇嘛绰尔济卜地建佑顺寺于城内。当时古城已荒废二百年余年,新迁居民不知其名,因城内尚存古塔三座,遂称之为三座塔城。

清乾隆五年(1740年)属塔子沟厅,设三座塔部员署、巡检署。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设三座塔厅,隶属承德府管辖。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启置为朝阳县,治三座塔。

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朝阳府,治朝阳县。

民国三年(1914年)复改为朝阳县

地方机构

三座塔部员署

驻札土默特办事部员,向来未有衙署,自乾隆十三年,七旗王子始捐赀建署。先是部员岱通择于三座塔南门外,离城五里中山营子西北空地,建造衙署一座,已经告竣。后部员迈拉逊莅任,以其离城窎远,诸事未便,遂改建于城东塔之左,仍系七旗捐建。

其衙署房式,头门三间,东西班房各二间。仪门三间,东西科房各三间。大堂三间,东西库房各一间。二堂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马房三间。厨房四间。更房一间。于乾隆十六年七月兴工,十七年八月告竣,现今整齐。

三座塔巡检署

巡检设于乾隆十八年六月初一日,驻札三座塔,管理土默特两旗事务。其衙署地基在三座塔城内,民人众集之所拨地建造于乾隆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巡检于世宁奉调抵任,贝子部员将城东及西城墙内空地两处,令其选择,于世宁因西城空地平坦,与民人聚集之处相近,勘定建署。

其地基四至,东至道,南至道,西至城墙,北至地垄。计长七十弓,宽六十九弓,中建衙署。而东西两旁余地,即令攒役人等自建房屋栖止办公。乾隆十九年五月十三日,领帑银五百两,于六月初八日兴工,八月十八日告竣。

其房式则头门一间,仪门一座,大堂三间,住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二间,攒典科房二间,班房一间,共销银五百八十四两零。嗣后巡检于世宁,于住房之后捐建住房三间,将原住房改为二堂,又巡检王缙盖东厅房三间及厢房四间、过厅三间于署东墙之外以备公馆,现今整齐。

地理环境

三座塔城

三座塔在土默特贝子旗境内,即契丹柳城兴中府。左披凤凰山,右披狼山,前履大凌河,纡迥相向,自西南而趋于东北,山环水绕于平原之中。

筑土为城,高六丈,东长八百六十丈,西长八百三十五丈,南亘四百十一丈,北亘五百十丈,计地十四里。因雨冲水刷参差不整。

其塔则自契丹太平九年柳城人梁氏二僧所建,东塔倒坏仅存其基,南塔北塔尚存。其形势,则商民八十余家在南塔之北北塔之南群聚一隅,而新设部员巡检衙署皆建其地。今时寄寓耕种贸易者更倍于前矣。

本朝(指清朝)初年三座塔城内荆榛满地,狼虎群游,自喇嘛绰尔济卜地建寺于城内,于是渐有人烟。彼时三塔俱在,遂呼为三座塔云。

初不知其为兴中府城也,迨后种地民人于东塔前掘得石牌一块,两面具有碑文,前系辽而后系元,首载兴中名目并有柳城人之语,因以知今之三座塔即古之柳城兴中府也。

周边山岭

三座塔城东有山,高峰插云,自三座塔越大凌河而至山下二十里,南至华生章京营子三十里,北至长板营子南沟四十一里,东至登子沟五里,方圆计九十余里。山之西南有止水塔一座,半山之中有大塔一座(即今云接寺塔),山顶有小塔一座,小塔左右有两高峰,建塔之峰其形少伏,数十里之外望其左右两峰,如凤两翼,中峰微伏有塔耸起,如凤昂首者然,因名为凤凰山

狼山在三座塔西北,离城十里,东至他拉阁五里,北至铁匠营子五里,西至黑山嘴十二里,山顶旧有半截塔,山坡有金时所建盖三学寺地基一段,南北长十五丈,东西长十五尺,庙宇全无荆榛满地,仅存大定七年旧碑而已。

凤凰山迤南五十里,有柏山郁盘峻极,回环一十六峰,方圆四十余里,询之老人云曾闻此山有大柏树数株,因以名山。其树向被蒙古砍伐无存,山顶四面有旧筑城基城垛,并炮台旧址,半山之中有废房,墙垣规模宏廓,溪径幽深,前存古井一围,后存大辽兴中府安德州创建灵岩寺石碑一块,考之则于统八年所建,其碑文有峰台山四面隙地,及北连龙岫前仰郡城之句,以是知今之柏山即古之峰台,今之凤凰山即古之龙岫也。

三座塔南去一百二十里,为玄羊山。高峰插云,深谷无际,访之故老佥称此山素多黑羊,因物命名,遂称为玄羊山。树木丛茂,虎豹成群,先是道人刘太华建庵一区,仅可栖身,日积月累遂增建为灵佑宫,殿宇廊庑规模宏壮,并有碑以纪其事。

三座塔东北距城四十里平阳之中,有山壁立,自下而上五里余,围圆则十六里,其山顶平坦处东西南北各长十丈中有古塔一座,人谓山上有大铁锅一口,面宽丈许,侧埋于山,锅口半露形如新月,或隐或现出没无常,又谓锅在塔下,有塔覆压,人不能见,蒙古以锅为桃花,黑为哈拉,因山有黑锅故名为哈拉桃花图。及询之附近蒙民,见之者为谁,佥曰无有此,不过众人之神其说耳。塔傍有断碑两截,字多模糊,尚存有重修金山神庙数字,年月皆无可考,而山势之巍然在望,宛若金山壁立于扬子江云。

三座塔西北八十里至黄金大坝,山路险峻,乱石嶙峋,岭之东系土默特贝子旗所辖,岭之西系敖汉王子地方。山顶有元顺帝元统三年平治道涂碑记,上载青鸾岭字样,蒙古以岭崎岖遂名黄金大坝。

黑山嘴在三座塔之西,距城二十里。远望山色似墨,因名黑山。半山之中有石洞,洞口宽四尺高六尺,内宽三丈长三丈,中有水泉南北宽三尺东西宽四尺,水深二尺。康熙年间,蒙民十余里外,皆饮此水,寒暑殊无增减,及后洞上腐石剥落,人不敢入,至今水深如故。山嘴之下西北五里有土城旧基一座,东西长八十五丈,南北宽八十五丈五尺,四面皆有门基旧形,今为民人烟圃矣。

主要河流

大凌河发源于塔子沟正南土心塔二百二十里,共行一百一十里至牤牛营子,又行五十里至喀喇沁贝子府,又行七十里至三台小营,又自水泉子发源流十八里至塔子沟厅署南,又自喀喇沁贝子旗三官营子发源流十五里至塔子沟署南,二水会归一处东流七十里至大城子,又行七十里至三台小营,三水会入一处流六十里入土默特贝子旗木头城子,又行一百三十里至三座塔西,又行一百八十里至九关台门入义州边界,其界距塔子沟四百四十里。

小凌河由塔子沟正南二百里牛粪洞子发源归奉天锦县入海。

历史文化

古迹

三座塔巡检建署之初,匠人掘地筑墙得石碑半角,上载兴中州在城西关住数字,是今日巡检建署之地,即昔日兴中州之住基也。

南塔(即今朝阳南塔)之前有四石壁立,人称为太湖石,其小者一高五尺五寸,宽三尺九寸;一高五尺四寸,围圆五尺三寸;一高四尺五寸,宽二尺三寸。其大者一高七尺,宽四尺五寸。孔窍玲珑,颇为奇异。佑顺寺住持将三小者皆移立于寺内大殿之前,独此大者经数十人推挽之而不能动。乾隆十九年岁次甲戌秋冬间,巡检新署告竣,巡检于世宁知而祭告之,令十余人顷刻移动,随命壮夫数十人舁而立于署庭院中迄今巍然可观。

洞在凤凰山顶,其小者在塔之东南,自洞登塔几及一里。洞口南向上宽六尺,下宽一丈二尺,围圆五丈二尺,外高六尺,中高一丈,佛皆铜像,自小洞下趋不及一里,即朝阳洞洞口。向西南面宽二丈,进深一丈二尺,高一丈二尺。中有石佛卧石床上,身长九尺五寸,高二尺五寸,腰围三尺五寸。相传顺治八年春三月,有蒙古四楞台吉带炮手照力彬者在山行围,见白鹿前奔追至山顶树林中,仅见石洞而鹿无踪,视洞中惟卧佛在,因与众共商修整庙宇,于顺治八年兴工九年告竣。妆金饰彩佛像一新,召募僧人李大嘴在洞住持,洞本无名因其向阳遂名朝阳洞,今又名为明和尚洞,以僧人海明居之故也。洞中无水,下山三里许方有井路,险如削难于肩挑。康熙十一年大嘴之徒性语、性喜以驼水牛驴无草场,恳于贝子,贝子捐与洞口后沟为牧地,至今尚仍其旧。

麒麟山,即凤凰山之北尾,离朝阳洞二十里。山势至此伏而复起,山腰中有三石洞,坐东向西上。洞口宽五尺,深五尺,高六尺。内有混元祖师坐像,中洞面宽一丈三尺,进深一丈七尺,高九尺。下洞口宽七尺,深七尺,高六尺。皆无佛像,康熙年间僧人傅宝先于中洞搭盖草房居止,并于中下两洞中置佛像,嗣因洞口去大凌河三里,取水窎远,复于山之下坡募建天仙庙三间,将中洞下洞佛像悉迁庙中,而上洞直立如壁,故佛像未能移动。至麒麟山之名,则出僧人傅宝之口,意以为前山名凤凰,后山自当名麒麟也,遂传为麒麟山云。先是傅宝居洞中,每黑夜常闻木鱼声,因名其洞为闻仙洞。傅宝俗姓茅氏,今又有改闻仙洞为茅和尚洞者。

洞在尺不袋沟山凹之上,东距锦州松岭门八十三里,北距三座塔六十里。沟内先多枣树,蒙古以枣为尺不嘎袋,遂名其沟为尺不嘎袋稿儿。民人译为尺不袋沟。其洞高二丈,宽五尺,进深四丈,崆峒峻峭,四面玲珑,中有石胎释迦佛像,康熙五十六年僧人寂坤来居此洞,以洞前有槐树数株,遂名槐树洞(即今朝阳槐树洞),洞顶有旧塔一座(即今槐树洞石塔),洞下有水泉围圆三尺,深五寸,自北流至东南里许之外入于地。  

自槐树洞南去二十五里有古槐山朝阳洞。洞口高八丈,东西长二十丈,进深五六丈不等,僧人济和于雍正间流落口外无处栖止,以此洞为避风雨之处,初不知山与洞为何名也,但以山有古槐二株因名为古槐山洞,洞口朝阳,遂又名朝阳洞云。迨数年始于洞西募建娘娘庙三间,而僧人仍在庙后洞中居止。

寺庙

喇嘛绰尔济向在京师白塔住持,其来三座塔建寺也,因患目疾奏请塞外静养,先于土默特东乌里雅苏台哈知根台吉营子居住账房四五载。后至京告于八赖喇嘛,奏闻圣主,意欲口外建置庙宇,圣祖仁皇帝命其勘地以闻。维时绰尔济即于哈拉河屯勒苏台等处相度地台,俱不当意,有旦八僧思拉气云三座塔颇佳,因即勘定于康熙三十七年八月内圣祖仁皇帝行围木兰时,绰尔济指地奏请奉旨允其请焉。于是绰尔济将京中所有房地衣物变价出口鸠工庀材,因赴奉天觅工匠为管边官员所阻,不准民人出边。赴沈阳恳于将军亦未允行。绰尔济即至京具奏得旨给与工匠,始得将工匠放出,于康熙三十八年兴工至四十六年告竣。寺成之后圣祖仁皇帝赐名佑顺(即今朝阳市佑顺寺),今之住持素纳俊八喇嘛即绰尔济所传之衣钵与其胞兄俊八素纳喇嘛,共事其师最久,所以建寺始末知之甚详,从前寺内有头等大喇嘛一人,都忒格楞喇嘛十人,自雍正九年十月二十日奉旨寺中只准一大喇嘛给执照,今素纳俊八喇嘛乃奉有执照之大喇嘛也。

铺民曾玉蕃、孟世威等三十余人,籍隶山西。在塔贸易于乾隆九年间,立会捐资,建盖关帝庙(即今朝阳关帝庙)于三座塔城内东塔之右。盖以塔有三座,向系鼎峙之形。今东塔坍坏鼎足不完,因于塔基之旁立庙以补之也。是年建庙三间,乾隆十八年阖城铺民公议,捐资添建马神庙三间于东,财神庙三间于西,连亘九间,巍然焕然矣。今于乾隆二十一年铺民曹三诏等,又于庙门外募建戏楼一座以供祭献云。

卧佛寺之下去四里有石胎观音立像,体高七尺宽二尺六寸。自辽以后庙宇倾颓。康熙十七年,性语、性喜募化建盖。越数十年,性喜之徒海澄又修葺之。其天庆寺之名,则于院中所存大辽寿昌五年建立倡和诗碑半截,中有天庆寺前一片石之句,因此知其为天庆寺也。

康熙五十一年,性喜之徒海沧引其弟海明来山,将天庆寺东北大塔之南古刹旧基一段与海明。海明即于是年募化兴工。先建大殿三楹,陆续又建后殿五楹,东西禅房山门前殿不数年而俱竣。因不忘海沧指引之恩,遂名为报恩寺云。海明自康熙壬辰岁来居此山,至乾隆丙子岁计四十五年时,已六十九矣。

朝阳洞之左报恩寺后有大塔一座(即今摩云塔),常有贼人偷挖塔底。雍正十三年,海沧海、明因无房舍栖止难以昼夜守护,又于塔前募建华云寺一所,令其徒孙照吉居以护之,至今塔底得完全云。

三座塔东距城四十里为牤牛营子,因蒙古名牤牛者,此遂以名其营。营内常安寺关帝庙一座,系康熙三十八年所建,内有新碑两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