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戏

更新时间:2024-05-31 17:10

义务戏--指不取报酬的演出。 旧时京剧界为帮助贫穷的演员或参加赈济灾荒,慈善事业募捐等社会公益活动, 联合各戏班的名角, 举行盛大演出。 演出的收入, 除必要的开支外, 悉数交梨园公会或有关机构。

窝窝头义务戏

过去京城人,通过听梨园名角儿的义务戏,搞捐赠活动。拜读翁偶虹老人大作而知:义务戏多为社会公益事业而演出。如赈济京北水灾义务戏,重修妙峰山喜神殿义务戏等。

京剧演员本身的组织——梨园公会,也常举行救济同业的义务戏,俗称“窝窝头义务戏”。窝窝头是玉米面或小米面做成的食品,价贱品低,一般贫苦同业用以果腹。采用这个名称的用意,仿佛是隐忍地表明杯水车薪,只能普济同业吃上窝窝头,实则每场演出的收入颇多,只是在那黑暗政治的统治下,官绅层层剥削,大部分票款,流入私囊,真正分到贫苦同业手中的,也只能吃顿窝窝头而已。这种自嘲的义务戏演出,每年腊尾,例办一次,一直延续多年。

民国后,戏园子也能放女子听戏了,平时私房钱,等年终多花点,又听名角儿戏,又捐赠,一举两得。 被京津地区观众誉为“两梅对峙,各具一芳”的坤伶金少梅金月梅之女,红遍天津,来京演于城南游艺园(后叫华北戏院,现丰泽园饭庄停车场)。同时对台演出,号召力不相上下。

1921年1月8日在第一舞台有场救济国业义务戏,即“窝窝头义务戏”,金少梅在中轴特演独有新剧《一笑缘》,即《聊斋志异》中婴宁的故事;压轴梅先生的新编《嫦娥奔月》边舞边唱。大轴是杨小楼郝寿臣二老的《拜山》。

义务戏是社会性的义举,由梨园公会主办,排定戏码,名角儿无不参加。今日京城“作协”、“剧协”、“曲协”等也能义举“捐寒衣”及“窝头会”,观众会双手拥护!

旧时的义务戏

旧时,常有“知名人士”或慈善团体以慈善事业筹款和赈灾为名组织专业或业余演员演出义务戏。一般每场演出都要邀请一些著名演员和一些名票参加,因阵容强大、节目精彩,所以票价较高,但演员们是分文不取,只是由组织方供给食宿。义务戏反映了艺人们济世救灾的义举,也为艺术名家会聚一堂、促进艺术繁荣发展和为戏剧爱好者一饱眼福创造难得的机会。但也有一些人和戏园子打着义演的幌子大赚其钱。

与商业演出区别

义务戏与素日剧场商业演出又有所区别,一是演出剧目多为平日剧场所罕见;二是有很多年事已高、平日不常露演的著名演员参演;三是名角们平日在各出戏中都是唱压轴的,各个身怀绝技,就是文武配角也是一流的,他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合作唱一出戏,还实属罕见。各个流派、各种风格有机地融合一体,大大地促进了艺术派别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这种打破戏班、打破派别的演出,为艺术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升平戏院

1917年,在升平戏院举办了一场义务戏,是由天津老生名票王君直与京剧名角余叔岩合作演出的。戏码是《失、空、斩》,大轴是王君直的诸葛亮,杨小楼演马谡,王凤卿演赵云,程继先演马岱,天津票友陈君演司马懿,真可谓空前绝后,一时被戏曲界传为佳话。报界撰文称之为“伟大的空城计”,并题“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余叔岩配演王平,《失、空、斩》中的王平是谭鑫培亲授余叔岩的第一出戏,余叔岩一生只演了三次!另外两次,一次是 1920年在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唱堂会时,与王君直合作;一次是在 1937年为北京名票张伯驹祝贺 40正寿时陪张唱的。

张紫宸

张紫宸离为余派名票,但他自身条件不行,嗓音低而平,缺乏立音,平日在台下清唱时都要用手捏着脖子才能出高音,因为日久天长,一直就是这样唱,形成习惯。此次登台义演,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如果再在台上捏着脖子唱,岂不在观众中留下笑柄 ?怎样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呢?为此,他伤透了脑筋。杨小楼和王庾生倒是为他想出一条“妙计”:让他将左手由褶子袖中褪至诸葛亮的八卦衣里,唱时可从里边伸出手来捏着脖子,外面有髯口遮挡着,台下观众绝不会发现。只是这样,张紫宸就只有一只胳膊了!这单臂孔明出场,总得向观众有个交待吧!于是,在张紫宸上场前,台面上贴出一张黄纸,上书:“张君紫宸今早骑马跌伤左臂,事为义举,带病登场,望乞诸君见谅。”一时竟瞒过了观众,张紫宸在台上捏脖如故,演出效果甚佳。在后台却乐坏了知情的同仁们!

当余叔岩、梅兰芳的《游龙戏凤》开场时,可忙坏了一直学余的张紫宸了,为了看清余的一招一式,只见张一会儿跑到台左侧,一会儿跑到台右侧,在台上来回穿梭。当年戏台两侧俗称“小台”,经常有前台熟人在此看戏,也有在二道幕俗称“守旧”前看戏的,或坐或立。还未卸妆的张紫宸在台上一跑,俨然剧中的什么角色。后来经有人提醒,他才恍然大悟,忙对大家说:“实在对不起大伙,我方才忘了是在台上了!”人们在大笑之余,无不佩服他忘我的学习精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