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梁素海

更新时间:2024-04-21 21:34

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是历史上黄河改道南移后,北支乌加河和河套地区灌渠排水汇流而成形成的河迹湖。2010年后,乌梁素海面积一般稳定在29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乌加河、莫楞河、乌松图勒河、额尔登河,及塔布渠、义和渠等灌溉渠道。通过河套总排干出口退水系统在三湖河口汇入黄河。

位置境域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境中部,地理座标为东经108°43'~108°57'北纬40°47'~40°37'之间。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5~10公里。其水域面积,1990年代的《乌拉特前旗志》记为55.1万亩(折367.3平方公里),内蒙古政府网站记为:293平方公里,平均库容为4亿立方米。是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段最大的淡水湖泊。

形成变迁

乌梁素海原是黄河故道,黄河南迁以后,是乌加河的一部分。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随着河套农垦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各渠道入乌加河的退水逐年增多,北起红门图、南至王六子壕的低洼地区,逐渐形成乌梁素海。起初为河迹湖,水面只有3000多亩。到20世纪初,水面达到1万亩。1929年义和渠改口通稍,恰遇黄河大水进入乌加河,使乌梁素海周围许多土地被淹。1931年,后套各大干渠相继通稍,渠口没有控制,长年流水,均汇集到乌梁素海之中,加之洪水泛滥,致使乌梁素海水面明显扩大。1933年前已淹没海子周围十几个村庄,水面扩大到20万亩。到20世纪四十年代,乌梁素海已形成南北长55公里,东西最宽处25公里,海水面积达100万亩,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曾达到过120万亩。

1950年代以后,人民政府对后套水利事业进行有计划的修整,疏通乌梁素海注入黄河的排水渠,并在海周围筑起堤坝,控制水面扩展。1965年前,海水面积缩小到70万亩。1970年代,由于围海造田,使海面积进一步缩小。1969年到1976年间,海水面积只有37万亩。1976年11月,河套实行冬灌,乌梁素海水位持续20余天猛涨,使围海造田的部分堤坝决口,海面又逐年扩大。1983年,农业区划普查时,乌梁素海水域面积达到551380亩,其中属乌梁素海渔场管辖416440亩,社队管理134940亩。

水文特征

乌梁素海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4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1639万立方米,平均径流深13.8毫米。支流乌松图勒河水土流失区径流深12毫米,径流总量1055万立方米,占9.1%。乌梁素海区径流深10毫米,径流总量222万立方米,占2%。

乌梁素海,海面高程为海拔1018.5~1018.78米,水深0.5~2.5米,深度小于0.7米的水面占总面积的85%。海底基本平坦,高差1米左右。最低处位于海区东南部,海拔高程1015米。乌梁素海年均总蓄水量为3亿立方米。下游建闸后,海水位以1018.5米控制,平均水深1.14米,蓄水量为3.3亿立方米。

湖区水系

径流

乌加河,是黄河支流,又名五加河,位于后套平原北侧、狼山山地南麓,西起太阳庙海子(古屠申泽),东至乌梁素海,长约260公里,是黄河古河道,后因为流沙侵入和狼山山洪冲积,致使河床抬高淤断,使主流南移。清代末年,后套灌溉河道开掘后,余水在巴彦诺尔盟形成乌梁素海,有小排水沟(王六子壕)与黄河相通。

莫楞河,是旗境与乌拉特中旗的界河。发源于乌拉特中旗莫楞艾哩,河口在旗境苏独仑乡西北公路处,向西南流入烂大渠,又向东南流入乌梁素海。河沟全长109.6公里,流域面积2455平方公里,境内没有清水基流,为季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683万立方米。河床洪积扇地带的地下水丰富,适宜打井灌溉。

乌松图勒河,发源于余太河,从固阳县王如地经前旗小余太、大余太流入乌梁素海。河沟全长96.7公里,流域面积1871平方公里,清水基流0.45m3/秒,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301万立方米。

苏海河,发源于乌拉特中旗东哈拉图,从中旗刘宏湾入旗境大余太镇,注入乌梁素海。河沟全长51.8公里,流域面积452平方公里,清水基流0.2m3/秒,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07万立方米。

额尔登河,1981年8月一场大雨,致使乌拉山北麓的后梅力更沟、海流斯太沟、泥尔图沟等大小山沟山洪暴发,在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境内,由东南向西北冲开一条小河,宽约20多米,上游段切割深10余米,使地下潜水露出,沿河槽底两侧向外渗流,到中下游汇成一股明流,流入乌梁素海。之后,每年都有山洪水从小河流向乌梁素海,不断冲刷,河床宽达30余米,沟深10~15米,全长约20公里,清水明流常年不断。1989年经水利部门勘测,清水基流为0.044立方米/秒,日流量达3800立方米。由于河床地层全部为流沙,不易构筑拦水工程,没有开发利用。

渠道

乌梁素海,是后套各大干渠退水湖。主要通湖渠道有:

塔布渠,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河套东部黄河北岸决口,自西斜向东北,冲开一道壕,年年洪水漫溢,涌流而下,汇集到下游一大片洼地,与当时尚未断流的北河串连起来。大致到成丰十一年(1861年),终于冲成一条新河流,名日塔布河。后来那片洼地汇流成一个淖尔(海.子),当地人称乌梁素海。塔布河和乌梁素海的形成,改变了河套东部的地貌景观,加快了北河淤积断流的速度。光绪三年(1877年),首由地商樊三喜、夏明堂、成顺长、高和娃与蒙古人吉尔古庆等组成五股,合作修挖塔布河,以开发这一片土地。在王同春的帮助和建议下,决定不用旧口,上接水源,另挖新口。从长济渠口东2公里黄河上直接引水,下接塔布河旧道,经李三长树、邓存店、葛蛇等处,并向东南开挖长.15公里的退水渠一道,入乌梁素海。到光绪七年(1881年)基本完成,灌地1000余顷(10万亩)。渠名相因河名,叫塔布渠。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塔布渠淤积不堪。又有姓于的地商,从上达拉图重新向那林河修挖退水入乌梁素海,长15公里,

民复渠,原名扒子补隆教堂渠,又叫洋人渠。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安北扒子补隆耶稣教堂在原群众开挖小渠的基础上出资接续开挖而成。在塔布渠口东南30公里处布袋口子西黄河岸上直接开口,由西偏东北流向,经二顺才圪旦、扒子补隆入乌梁素海。渠宽7~10米,深1.5米左右,全长25公里。浇地3~5万亩。建国以后,安北县人民政府每年组织灌区群众利用春季农闲时机对渠身进行清挖扩建,捞挖引水口,扩大进水量,灌溉面积有所增加。据1954年实测资料,民复渠全长25.3公里,底宽7米,深1.4米,洪水期可引水7.44立方米每秒。耕地面积扩大到6万亩,实浇地面积3.9万亩。

和硕渠,原名合少公中渠,初由达拉特旗合少公中经营,又称达拉渠。该渠初挖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自黄河岸上直接引水,渠口在王来仁圪旦(今神官庙南)民复渠口下游,渠身为偏东北流向,在民复渠之南,经神官庙、扒子补隆南入乌梁素海。渠宽2米,深1.7米,长20公里。1957年,因修建包兰铁路,打断和硕渠,将该渠所灌铁路以北土地划入塔布渠灌域,由塔布三、四支渠承担其灌溉任务。铁路以南土地逐渐改由华惠渠灌溉。从此和硕渠消失,部分渠段改建成支斗渠利用.

长济渠,长济灌区只有长济渠一道干渠,原名长胜渠。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为地商侯双珠(又名侯毛骡)、郑和等人共同开挖,在塔布河西1公里黄河上直接开口,利用一段天生壕,经大北淖一片洼地至东槐木,开挖渠道25公里。自圪生壕修挖,由纳林河转入乌梁素海。于1967年至1968年仅实施了长济渠上段的改建工程。新渠线自郝平圪旦起,长约16.7公里,同时修建钢筋混凝土节制闸两座,交通桥13座,支渠口闸5座。1976年至1977年将长济渠下段改线出稍乌梁素海,新渠线长25.7公里,新建干渠节制闸3座,交通桥9座,架设通讯线路34公里。1978年对新渠段进行整修加固,全线改建后的长济渠输水线路缩短流程8.8公里,其改建标准为全灌域之冠。改建后的长济灌区呈矩形状,西起西小召与五原交界,东至乌梁素海岸,南止长塔排水干沟,北基本止于通长干沟,但富恒兴支渠和长济北稍暂仍给通济灌域补水。设计灌溉面积43.355万亩,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3万亩。干渠设计流量29立方米每秒,实际最大引水能力达26立方米每秒,近年平均灌溉引水量1.86亿立方米。至1989年,长济渠先后建成节制闸5座,退水尾闸1座,交通桥22座,支渠(干斗)门闸18座。现有支渠20条,支渠以下斗、农、毛渠配套与塔布渠相同。1988年长济灌域(左侧)被列为世界银行贷款配套项目区首批实施项目,由内蒙黄河工程局和巴盟水建公司共同承担其基建工程建设任务。从1989年正式开始实施,计划在1991年全部完成。本次配套工程设计时将富恒兴支渠规划升级为分干级渠道。

义和渠,初名王同春渠,光绪七年(1881年)由王同春创挖.渠身在老郭渠(今通济渠)以北,在土城子以东黄河岸上开口,利用本巴图、张老居壕、哈那格尔河等天然沟壕,接挖贯通,单成一渠,费时10年之久。通稍于乌加河.干渠全长57.5公里。以后渠水退入乌加河,复循乌加河东行百余里,专门灌溉乌拉特西公旗在乌加河北部的什拉胡鲁素、红门兔等处土地。1965年春,利用乌加河扩建总排干,同时建成义和渠过乌北渡槽工程。同年,由乌拉特前旗、中后联合旗和农场共同出工完成乌北义和渠接口改线工程。义和乌北新干渠全长40公里,底宽7-10米,设计流量14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8万亩。配套支渠5条,全长38.5公里。

通长排干沟,亦称八排干,位于通济、长济渠之间。西起西小召乡的西沙畔东侧,中段经五原县城南、胜丰乡和前旗北圪堵、长胜乡,止于树林子乡红圪卜,全长43.49公里。全排域控制范围东西长约54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形似弓状,总面积71.81万亩,其中前旗44.28万亩,五原县24.72万亩,国营农场2.81万亩。尾部设计流量4.2立方米每秒,建扬水站1座,安装机泵8台,单机流量0.7立方米每秒,设计扬程5.3米,直接排入乌梁素海。

长塔干沟,亦称九排干,位于长济、塔布渠之间。西起西小召乡土城村贾根河圪旦,经北圪堵、树林子乡,止于树林子乡王满库村南乌海坝,全长46。3公里,尾部建扬水站1座,最大排水能力为5.6立方米每秒,直接扬水入乌梁素海。长塔排域东西长约55公里,南北最宽处约8.5公里,总控制面积46.7万亩。主要受益单位有西小召、北圪堵、树林子、长胜、新安5个乡(镇)的27个行政村和新安农场。本排域内现有耕地22.44万亩,设计排水面积37.2万亩,有效排水面积为21万亩。

新安分干沟,位于新安镇境内,始于新安镇西包银公路东侧,终于乌梁素海西岸,由新安分干沟扬水站扬排入海,全长10.75公里.总控制面积9.42万亩,受益单位新安镇和新安农场。

乌拉特灌域排水系统,是河套总排干工程的一部分,由总排干、乌梁素海、通长排干,长塔排干、塔南排干、通北排干、总干渠截渗沟等组成。其中通长、长塔两沟排水入乌梁素海,其它沟排水入总排干沟,最后经西山咀退水渠、双总交叉、总排出口工程排入黄河。总排干流经乌梁紊海30.7公里,该段有八排干、九排干、新安分干沟、鸟海截渗沟直接扬水入海。海水位以1018.5米控制,平均水深1.14米,蓄水量为3.3亿立方米。

泄水河道

河套总排干出口退水系统,出口退水是灌区向黄河排水的咽喉,它从乌梁素海南端乌毛计开始,穿过包银公路和包兰铁路,于三湖河口自流入黄河,全长24.1公里,控制排水面积1137.56万亩,有1条干沟,2条支斗沟向里排水。近期设计流量40立方米/秒,远景规划流量100立方米/秒,全年畅排入黄河保证率75%。渠道上建筑物工程10座,均按远景规划设计,其中水闸1座,交叉渡槽3座,交叉倒虹吸管1座,拱桥4座,山洪防护工程1座。

出口退水渠,1970年乌梁素海原天然退水沟道(即大退水)的基础上,按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的规模扩建,总排干出口泄入黄河,全长18.8公里,并在穿越黄河防洪堤处修建了乌拉壕扬水站和自流闸,当黄河水位低时自流泄入黄河,高水位顶托时,扬水排入黄河。扬水站装机20台,总排水量为14立方米/秒,自流闸设计流量23立方米/秒。

自然资源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主要生长于乌梁素海等水域,共有86属、其中绿藻门28属,硅藻门25属、蓝藻门18属、裸藻门5属,甲藻门4属、金藻门3属、隐藻门2属、黄藻门1属。藻类储量丰富,分布也广,为水生动物提供了大量食物。

鸟类

乌拉山区和乌粱素海有大量飞禽鸟类,是中国重要鸟类资源宝库之一。已被列为国家鸟类保护区,列入国家保护的鸟类有疣鼻天鹅、大天鹅和斑咀鹈鹕三种,列入自治区保护的名鸟有百灵鸟。鸟类名录如下:

鹬鹧目:小鹕鹧、凤头鹏鹪。

鹈形目:斑嘴鹈鹕、鸬鹚。

鹳形目、苍鹭、草鹭、绿鹭、大白鹭、黄斑苇鸦。

粟苇鸦:大麻鸸白琵鹭。

雁形目:鸿雁、灰雁、大天鹅、疣鼻天鹅、赤麻鸭、翘鼻麻鸭、针尾鸭、绿翅鸭、罗纹鸭、绿头鸭、斑咀鸭、紫膀鸭、赤颈鸭、琵咀鸭、赤咀潜鸭、白眼潜鸭、凤头潜鸭、棉凫、斑头秋沙鸭、红胸秋沙鸭、普通沙鸭。

隼形目:鸢、松雀鹰、山鹰、白腹海鹛、王带海鹃、白尾海鹃、秃鹫、白尾鹞、白头鹞、白爪隼、红隼。

鸡形目:石鸡、雉鸡、环颈鸡、斑翅山鹑、鹌鹑。

鹤形目:蓑羽鹤、小田鸡、黑水鸡、白骨顶。

行鸟形目:风头麦鸡、灰头麦鸡、金眶行鸟、环颈鹤、铁嘴沙鹆、红胸鹆、中杓、鹬、黑尾塍鸡鹬、红鹬、林鹬、矶鹬、半蹼鹬、针尾沙雉、大沙雉、扇尾沙雉、小尾宾鹬、弯嘴滨鹬、乌脚滨鹬、黑翅长脚鹬、燕行鸟。

鸥形目:银鸥、鱼鸥、红嘴鸥、i页浮鸥、白翅浮鸥、噪鸥、红咀巨鸥、普通燕鸥、白额燕鸥。

鸽形目。毛腿沙鸡、岩鸽、家鸽。

鹃形目:四声杜鹃。

鹦形日:纵纹腹小鹗。

雨燕目:白腰雨燕。

佛法僧目、翠鸟、戴胜。

驾形目:斑啄木鸟。

雀形目:小沙百灵、凤头百灵,云雀、灰砂燕、纯色岩燕、家燕。

鹤鸫科:黄鹤钨、黄头鹊钨、灰鹊鸲、白鹤钨。

伯劳科:红尾伯劳、楔尾伯劳。

鸦科:喜鹊、红咀山鸦、乌鸦、燕鸦。

鹅科、鸫亚科:兰点颏、壮红尾约、黑喉石鹏、穗鹏、白顶鹏、自背矶鹎、虎斑地鹎、白腹鸫、赤颈鸫、斑鹎。

画眉亚科:山嗓鹛、文须雀、壮京山鹛。

鸢亚科:大苇莺、稻田苇莺、白喉莺、褐柳莺、棕眉柳莺。

雀科:沼泽山雀、褐头山雀、银喉长尾山雀、攀雀、麻雀、红眉朱雀、锡咀雀、灰头鸦、灰眉岩鸦、三道眉草码、田鹂、小鸦、苇鹅,还有灰棕鸟、鹪鹩、猫头鹰、蝙蝠、布谷鸟、牛鹁鸪等。

鱼类

乌梁素海有鲤鱼、鲫鱼、青鱼、草鱼、瓦氏雅罗鱼、赤眼鳟、团头鲂、长春、麦穗鱼、似的、棒花鱼、申华鲭皱、餐鲦、鳙花鳅、泥鳅、后鳍巴鳅、黄氏须鳅、鲶、黄鳔、青鳝、黄鳓、克氏缎虎鱼等24种。1960年代以前,曾有大量团鱼(圆鱼、鳖),曾上过国宴,后因水质变化等原因,已绝种。

浮游动物

乌粱素海还有浮游动物65种,其中原生动物“种,轮虫33种,枝角类10种,桡足类8种。还有水熊、线虫等底栖或周丛生物。底栖动物50种,其中水生线虫1种,环节动物4种,软体动物3种,节肢动物甲壳纲4种,蛛形纲1种,昆虫纲37种。主要物种有旋螺、槲豆螺、水螺蚓、秀丽白虾、中华新米虾、水蚤、轮虫、匣壳虫、板壳虫等。

两栖动物

有青蛙、蟾蜍。

治理开发

乌梁素海551380亩、常年积水,是鱼、苇、蒲的主要产区。乌梁素海以鲤鱼、鳘鲦、鲫鱼居多;1959年,乌梁素海渔场向苏联出口鲤鱼1.5万公斤。1963年秋,中国用乌梁素海的鲤鱼偿还债务。1989年,乌梁素海产鲤鱼47.6万公斤。

渔业

1957年乌梁素海开始人工养殖,当时有技术干部12名,技术工人7名,均从浙江聘请。1962年新安查楚圪旦在林场门壕养鱼。1963年乌梁索海在退水渠东面南场建成5.3公顷的养鱼池;在乌毛计东岸北场建成8公顷多养鱼池。是年,乌梁素海的技术人员全部返回浙江。1965年,乌梁素海有养鱼工作人员20多人。1959至1966年,以养殖鲤鱼为主,每年平均养150万尾,全部投放到乌梁素海。南场养鱼池由于受西山咀造纸厂排放污水的污染而停止使用。1967年,先锋分水闸海开始人工养鱼。1977至1980年,李三林海、堡子湾海子、三顶帐房海子、兴中海子、先锋西坝头海子、公庙东菜园海子、北圪堵短辩壕、丁四海子、四柜海子相继建成4600r亩养鱼池,主要养鲤鱼、草鱼。乌梁素海从北京顺义和通县引进鱼苗65万尾。由于技术低,管理落后,至1981年,旗境中有堡子湾海子、李三林海子、后海湾、增龙昌水库、乌梁素海有鱼。是年,乌梁素海从呼市试验站引进规格为2.5寸的红鲤鱼种15万尾。

1983年8月,乌梁素海动、工兴建南鱼孵化车间,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室内设置聚乙稀孵化器6个,每个孵化器可孵化鱼苗50至60万尾。为提高孵化能力,在室内建有内径为5.2米的孵化环道两个,孵化能力为1200一1400万尾,还有全套自来水和排水设施。室外建有4个产卵池及新鱼存放池j建筑面’积为233平方米,备有进排水管道和增氧喷水管道,池外附近接卵池2个。产卵池主要作用是分组存放未发情亲鱼和部分产卵亲鱼。当亲鱼产卵时,采取人工受精的办法受精。与孵化车间配套的工程设施还有蓄水池1处,面积为450平方米,限定水深1.8米,可蓄水810立方米。简易水塔1座,高6.4米,工作水头为5米左右。有化验室、办公室293平方米。新鱼种池7.2公顷,分20个种池,供养育鱼苗种使用。每亩养大规格鱼种100多万尾。

同年,将原有的5公顷旧鱼池进行改造,可培育鱼苗1000万尾以上。1984年,第一次南鱼孵化试验取得成功,共繁殖南鱼苗3万尾。是年,乌梁素海从哈尔滨引进鲫鱼苗15万尾,鳝磷材鲤鱼苗100尾。9月从呼市郊区鱼种站引进体重5公斤左右的草鱼100多尾。1987年旗水产站在乌拉山电厂南建鱼种场50亩。1988年乌梁素海共繁育3寸以上鱼苗15000公斤,其中鲤鱼苗占70%。秋后投放到海的3寸以上大规格鱼苗11500公斤,留越冬鱼3500公斤。1989年旗水产站对乌拉山电厂南鱼种场实行“四定一统一包”责任制,即定人定地定产定销,统一投放、产品由水产组包销的联产奖惩办法,是年产鱼种3500公斤。同年,乌梁素海产鱼苗2.2万公斤。

建国前乌梁素海有个体渔民或渔农生产经营鲜鱼。建国后个体渔民和渔农逐年增多。1951年有860人,主要来自河北省安新、玉田等县。1955年至1956年,乌梁素海从事渔业生产的个体渔民组成9个渔业合作社、1个船运合作社。1956年生产鲜鱼424.5万公斤,其中鲤鱼占有90%。鱼总产量是历史上最高水平。鲜鱼远销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1960年,乌梁素海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渔业生产步入正轨。是年,捕一条最大鲤鱼12.5公斤,最大一条鲶鱼15公斤。1960至1965年,水面由84万亩缩小到49.95万亩,捕鱼量也由350多万公斤下降到200万公斤,6年共产鲜鱼1762.5万公斤。1966年’,是有组织地捕捞鲜鱼以来单产最高的一年,平均每亩产7.5公斤。1966至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影响下,渔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沿海社趴社员围海造田,拦河筑坝,致使水域缩小到34.05万亩,11年产鲜鱼仅1182万公斤。其间,1972年捕获一条最大的草鱼有20多公斤。1973年冬乌梁素海因水臭死鱼,虽未做计算,但第二年解冻后,水面上漂浮的死鱼被西北风刮到湖的东南岸,臭气冲天,损失巨大。1974年乌梁素海鲜鱼单产是历史上最低的一年,平均亩产只有0.9公斤。

从1981年开始,属旗管辖的湖泊(不含乌梁素海)、水库每年都生产鲜鱼。是年,全旗产鱼127万公斤,其中,旗辖湖泊、水库产鱼17万公斤.1982年1月在总排干红圪卜发生大量死鱼灾害,死掉的鲤鱼占死鱼量的50%以上。1985年,全旗产鱼127万公斤,其中旗辖湖泊、水库产鱼27万公斤.1986年冬连降三场大雪,厚度达100毫米,造成乌梁素海水下缺氧,致使1987年1月湖区有几处发生死鱼灾害,最严重的是西大滩,在宽阔的水面上布满为掏死鱼所凿的冰孔。1988至1989年,乌梁素海渔场实行“全价承包制”,即:大鱼每公斤6元,中鱼每公斤2.80元、小鱼每公斤0.90元,超产按价全奖,欠产按价全赔。大鱼80%,中鱼80%、小鱼70%由场部调拔分配销售。其余部分归分场(作业区)销售。超任务部分经验质、开票、提取鱼苗、税金等费用后,承包户可随行就市,议价自销。渔船和生产工具采用租卖两种形式。每只船每年收租赁费60至80元,维修更新自负。船只统一编号挂牌,承包人持“入海证”作业。承包人都经分场严格审查,在保证资源发展、坚持规格生产、控量捕捞等前提下作业。凡犯有私销产品、违犯《渔产品管理决定》和损害红拐子、经济幼鱼等劣迹者,一律不准承包。总场对分场、分场对承包组层层履行合同手续。旗辖湖泊、水库的渔场由乡、队承包。乌梁素海从1960至1989年30年共产鲜鱼4005.7万公斤,年平均亩产鱼3.25公斤,单产低于天津的于桥水库和北大港水库,高于安徽的巢湖、内蒙古的达里诺尔湖、岱海哈素海

苇蒲业

乌梁素海芦苇群落分布面积最大,占全湖面积40%,集中分布在湖的中部、北部,生长非常茂盛、生命力极强。一般植株高3至3.5米,茎杆直径约为1.1至I.2厘米,发展极为迅速,植株不断向深入区域演进,许多地方已连接成片。湖底显著抬高、生物填平作用迅速,呈芦苇沼泽状态.在芦苇群落的周围常有香蒲、金鱼藻、茨藻伴生。整个群落经济价值高,芦苇、芦花、蒲草叶、蒲杆、蒲黄质量较好,产量高,远销区内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旗境芦苇全部靠天然生殖,无人管理。每到冬季,除一部分被农牧民收割作烧柴和饲草外,大部分被烧掉。

建国初期,全旗芦苇面积只有4500亩,其中乌梁素海2000亩。1964年3月坝湾着一次大火,烧掉芦苇50万公斤左右。1960至1968年,乌梁素海产苇14342万公斤,年平均产苇1593.6万公斤.1981年,全旗生产芦苇3540万公斤,其中乌梁素海产2549万公斤。是年,加工帘子3万片,加工箔片1.5万片。1988年乌梁素海对生产人员实行。三定四包一条龙”的承包责任制,即定苇片包管理、包产量;定产值、包费用;定利润包上缴。从打割到管理、从拉运到交货一律由承包户负责,全价承包、产品全统。超产全奖,欠产全赔。职工副业编织,实行定额留料。渔场内部,以户承包为主,联产承包为辅。承包者有苇片管理权,包干费用支配权、内部转让承包权,雇工雇车权。每公斤原料苇打割工资为2分4厘,纸苇为1分4厘。每吨原料苇90元,纸苇70元,超欠按价奖赔。纸苇全部归渔场芦苇公司收购、销售。超产部分全价收购包销.禁止分场或承包户对外销售。原料苇按生产职工定额分配。准确核定芦苇承包的产量指标,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渔场对芦苇公司实行。四包四定”责任制。即定人员、包销售;定成本、包消耗;定费用,包利润;定奖罚、包安全。芦苇收购加工、调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全由公司负责。定额销售考核按合同进行奖罚。1989年,全旗有芦苇面积20.3万亩,其中乌梁素海20万亩,产芦苇7846万公斤,其中乌梁素海7346万公斤,加工帘子35万片,加工箔片10万片。

1964年,乌梁素海渔场开始打割蒲叶。打蒲叶一般在秋冬两季进行。秋季蒲叶称秋蒲叶,冬季称冬蒲叶。蒲叶用作生产草绳、编织鱼篓,还可用麻绳或聚乙稀绒打成蒲帘作苫盖之用。前旗生产的蒲叶除少部分自用外,大部分加工成产品向外销售。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生产蒲棒,但产量很低。1984年后,全部由职工个人生产。1985年全旗产蒲40万公斤,其中乌梁素海产35万公斤;产蒲棒15万公斤,其中乌梁索海产14.5万公斤.1989年蒲叶每公斤价0.20元,蒲棒每公斤0.24元。全旗产蒲叶132万公斤,其中乌梁素海产III万公斤;产蒲棒9万公斤,其中乌梁素海产6万公斤。

旅游开发

乌梁索海渔场开展旅游服务始于1960年代.1985年成立旅游公司,正式开展专业性服务。1986年开辟旅游航道,将码头建在场部后面。湖中深处设有平台、活动木板房、隙望塔。旅客乘游艇驶进湖的中心。设施有:

旅游大楼,1987年建三层旅游办公大楼2900平方米。二、三层楼为场部及旅游公司办公室。一层楼为招待所。招待所有高、中、低三个档次客房33间。高档房间有盥洗室、彩色地毯、闭路电视、橱柜等。

餐厅,1987年建旅游餐厅500平方米,可供250人同时进餐.厨师能烹制20多种鱼馔。1988年招聘2名蒙族女歌手为旅客敬酒伴唱。至1989年,餐厅有工作人员18人,都先后经过严格培训。

码头,1988年建停舶口,东西长,南北窄,四周用石头垒砌,面积为1500平方米。停舶口的东北、西北共建7座仿古凉亭,供游人餐饮。停舶口南侧建一仿古长廊,东西长53米,宽2.5米,供游人休息乘凉、观赏湖光山色。停舶口南侧100米处建二层牌楼1座,高8米、宽10米,上下2层,顶部有琉璃瓦镶嵌,四根方柱分立在大门两旁,柱子外表用釉面瓷砖和大理石贴面,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四周悬挂各色彩灯;牌楼东西两侧,设鱼展馆、鸟展馆、门卫室、饮食服务部、副食综合门市部、售票室。西侧的鱼、鸟展馆建筑面积为200多平方米,陈列着100多种鸟标本和十几种鱼标本。从牌楼到停舶口几千米的空间地带是平坦宽敞的停车场,可停大型轿车60辆以上,停舶El东侧有人造游泳池1800平方米。

停车站,旅游公司门前3000多平方米面积为公共汽车停车站。地面全部用水泥板铺成。停车站中央是渔池、假山;西北两侧是花池;东侧是花栏。栏内是仿古凉亭。停车站既是场部的门面,也是旅游公司的门面。

旅游船,六十至七十年代无固定旅游船。旅客临时雇打鱼船下海观光。1985年有打鱼木船6艘、机动船2艘。1989年有机动船13艘,其中玻璃钢船11艘;定员最多的50人l艘,定员最少的4人1艘。

1985年开始,至2000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人次,盈利60多万元。

生态保护

乌梁素海是鸟的世界、鱼的乐园,每年约有60万只野生鸟类在保护区栖息繁衍,特别是疣鼻天鹅数量达到近千只,被称为“中国疣鼻天鹅之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也是全球范围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罕见的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环保多功能的大型草原湖泊。地处国际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印度交叉的重要节点,是全球著名的野生鸟类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对保持中国乃至国际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是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

随着河套灌区的开发,农田退水、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沿山山洪水等排入,乌梁素海成为河套灌区唯一的“承泄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湖区水体一度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盐渍化和沼泽化问题突出,进而威胁黄河水环境。2002年,乌梁素海就被《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正式列为重要湿地。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8年,湖区曾暴发大面积“黄苔”,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乌梁素海的生态问题受到党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高度重视。巴彦淖尔市按照“生态补水、控源减污、修复治理、资源利用、持续发展”的治理思路,通过点源、面源、内源多措并举,特别是直接引入黄河水实施大规模的生态补水,使乌梁素海的水质逐步好转,鸟类、鱼类数量有所增加,湖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2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加大对乌梁素海投入力度,打通补退水通道,累计投资3.526亿元,实施了一批补退水通道工程建设和湖坝堤防工程建设。2012年,投资7060万元,新建6条渠道泄水闸及配套工程,使总排干向乌梁素海补水提高到每秒100立方米,打通补水通道。2015年,投资1亿元,实施了乌梁素海网格水道工程,开挖网格水道53条共119公里,优化了海区的水动力条件。2016年,投资2800万元,完成了乌梁素海海堤围堤加固工程,进一步提高了乌梁素海容泄能力。为疏通乌梁素海退水通道,打通出口,加强退水能力建设,完善水工程体系,实施了乌梁素海退水渠改造及出口2座泵站工程建设,总投资9600万元。工程建成后,退水能力将达到每秒60立方米。2017年,对12.5公里退水渠道进行了改造,完成了出湖通道改造工程,总投资5800万元。这些工程的实施,有效打通了乌梁素海补退水通道,为综合治理奠定了工程基础。

在黄河水资源管理日趋严格情况下,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协调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指导巴彦淖尔市,充分利用黄河凌汛的重要时间节点对乌梁素海实施分凌生态补水,有效维持乌梁素海生态蓄水量、促进水质改善。据统计,2020年补水6.25亿立方米,2021年补水5.98亿立方米,2022年补水6亿立方米,2023年已实现补水1.61亿立方米。

上下齐力推进河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设,助力乌梁素海健康发展。河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投资18.4亿元,规划“十四五”期间改造灌溉面积298.9万亩。2021年下达投资1.57亿元,2022年下达投资6.14亿元,均已完成年度建设任务,2023年计划投资4.75亿元。

实行定期水文监测,为乌梁素海“体检”。通过设立在乌梁素海的水文站、水位站,每日进行水量、水位监测,定期对流量测站进行矫正,保证数据准确。同时,每月向上级部门报告乌梁素海的水文监测情况,为分析研判乌梁素海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为从源头上遏制污染,在当地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净化生活和生产污水,兴建网格水道工程加快水体流动,严控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以减轻外源污染。随着生态补水力度加大、相关治理工程实施,乌梁素海水质稳定在Ⅴ类,局部区域优于Ⅴ类,水质总体好转。

从2018年起,湖区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2021年,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2022年10月1日,全国最大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正式进入整体验收阶段。

涵闸工程

总排干红圪卜扬水站,即总排干主干段尾部扬水站,建在树林子乡红圪卜入海口处,包括泵站和泄水闸两部分,1977年8月19日竣工,投入运行。扬水泵站设计流量30立方米每秒,泄水闸设计流量30立方米每秒。由于上游排泄水量大,扬水站排水能力小,总排主干沟经常处于高水位运行,致使总干沟两侧阴渗水增大,使附近地区土地盐碱化更加严重。为充分发挥排水效益,1985年3月25日,中央水利电力部批准内蒙水利局关于总排干沟主干段采用低水位运行方案,对红圪卜扬水站进行扩建。新建站装机6台,设计流量100立方米每秒,为二级扬水建筑物。原站加固,作为排水备用容量,并起调节泵的作用。该站于1986年秋由内蒙古黄河工程局开始实施,1994年土建部分基本完成。

乌毛计泄水闸,建在出口退水渠首,为三级水工建筑物,是调节乌梁素海水位的工程(钢筋混凝土涵闸),设计流量100立方米/秒。1983年开工,1985年完成,由内蒙古水利设计院设计,内蒙古黄河工程局施工。在出口退水渠11+970桩号处,总排干沟与总干渠相交,建有交叉渡槽。出口退水渠建成以来,每年向黄河退水近3亿立方米,累计退水16.13亿立方米,排盐量474.03万吨。

流域概况

地质

远在太古代,乌梁素海周边还是汪洋大海。经太古代晚期运动i使长期处于水下的堆积物露出水面,做为内蒙地轴一部分,进入地台较稳定阶段,接受着风化、剥蚀。

旗境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特别是大断裂很发育,形成较大的断块山。基底岩石由太古界的桑干群和五台群与远古界的渣尔太群组成。燕山运动,在原断裂的基础上,发展了山前大断裂。由于大断裂的存在,形成由北往南的查石太山、巴音查干山、乌拉山3个阶梯状断块山,以及明安、大、小余太川,和不同台面的山麓阶地。黄灌区北沿有一大断裂带,囫囵补隆至乌加河以及乌拉山前的新断裂切割,扩大和加深河套断陷,北盘相对上升,形成高山,南盘下降,形成河套平原。乌拉山断陷,由西山咀到三盛公沿铁路线潜伏乌拉山隆起带。乌梁素海浅坳陷带,三湖河槽谷浅坳陷带,形成了内陆封闭式断陷盆地。

第三纪到第四纪初期,在原断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阶梯状断裂,接受巨厚的湖积、冲积湖积与冲积洪积沉积。中下更新世时期为连续湖相沉积,上更新世时期湖水逐步退缩,黄河始发育,过渡为河湖交相沉积。此后为黄河及山前冲积洪积,展现了河套平原.在人类的生产活动和黄河水的作用下,表层又有了灌淤层冲积层。

河套盆地封闭的地质构造,长期的湖积环境,在相当长时期内,地层中盐分积累很高,这种湖相沉积的古地理环境,使地下水径流不畅,无排水出路,水土盐分富集,对盐渍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地貌

乌梁素海流域,东部为乌拉山,与大青山相连。东北部为巴音查干山、查石太山,统称色尔腾山,属阴山山脉的西延部分。三座大山之间有两川,即明安川和小余太川.乌拉山南有山前洪积扇倾斜平原及中滩平原.西部为后套平原的东缘部分。沙漠、丘陵分布在乌拉山后及后套南部的西山咀、金星乡境内,苏独仑乡磨楞河出口处也有部分沙丘。黄河从西向东南流经旗境最南边沿.境内还有4条较小的河流,流经旗境北部山旱区。乌梁素海居旗中部,北宽南窄中卡腰。境内还有铁路、公路、渠沟、水库,较小的海壕以及森林、草原、城镇、村庄、工厂、军事用地等景观.

气候

乌梁素海流域,属中温带亚干旱西部季风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气候资源优势是日照充足,积温较多,昼夜温差大,雨水集中,雨热同期;劣势是寒冷期长,无霜期短,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干旱、大风、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由于地形地貌差异大,地区间气候有明显差异。热量指标不稳,年际变化大,日较差也大。降水的年际月际变化很大,8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份。降水地理分布差别大,年平均降水总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社会

乌梁素海流域,大部在乌拉特前旗境内,历史悠久。战国前,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北逐林胡、楼烦,在旗境建九原县,筑长城。秦建九原郡、开北郡。秦长城经过旗境北部。汉建五原郡、朔方郡,郡城均在旗境附近。西汉末年,匈奴拥卢芳称帝,建都于九原县,旗境为卢芳割据政权之中心地带。三国、两晋、十六国时期,旗境先后为鲜卑、匈奴、羯、氐、羌五个民族辖领。北魏时在旗境建沃野镇。隋在旗境建五原郡、丰安镇、大同城.唐在旗境建中受降城、天德军城,并先后为燕然都护府、安北都护府辖领。五代初为晋天德军辖领,后属契丹部。宋、辽、西夏时期,东北部属辽云内州天德军,午腊药山(乌拉山)前与后套平原属西夏东部地。元、明时期,为蒙古游牧地。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设乌拉特前旗,至今已有341年。清初,乌拉特前、中、后三旗,同牧地。后行蒙汉分治,先后属萨拉齐厅、五原厅辖领。民国初隶五原县,仍为旗县并存,乌拉一特前旗以习惯称西公旗。民国12年(1923年)析乌拉山南部中滩地区归包头县辖。民国14年置大余太设治局,民国20年(1931)改为安北设治局,局治设在余太城。1937年7月抗日战争暴发后,旗境乌梁素海以东及乌拉山前后地区被日军占领,成为沦陷区。抗战胜利后仍归安北县和乌拉特西公旗辖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恢复乌拉特前旗原名,西北部仍为安北县。1958年5月旗县合并,撤销安北县建置。乌拉特前旗先后隶属乌兰察布盟、河套行政区、巴彦淖尔盟、包头市辖领,1963年11月又划归巴彦淖尔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