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4 15:03

乡(拼音:xiā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二人面对着盛满食物的器皿,表示二人相向而食。乡的本义是相对饮食,泛指聚餐,是“”的初文。由相对而食引申为趋向、朝向。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乡又指方才、从前,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曏”,简化作“向”。乡又指行政区划名称。现代的“乡”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后引申指家乡。有人认为,上古时期,同族的人往往聚族而食,因此乡引申出“乡邑”的含义。

文字源流

会意字。乡的繁体字写作图8,其甲骨文作图1,这一字形也是“”和“”的古文。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象飨食时宾主相向之状。古公卿之卿、乡党之乡、飨食之飨,皆为一字,后世析而为三。”实际上还有方向之向,古代也写作乡。一字而四兼,这在汉字中极为少见,这与乡字的造字时的结构密切相关。由甲骨文的乡字逐渐分解而成的乡、飨、向、卿四字,前三字读音的声调不同,形义也有交叉,但却各有专用。甲骨文的乡字均表示两人相对而食,义为宴飨、祀飨,即用食物招待宾客或祭祀鬼神、祖先。由两人相对而食又引申为向着、朝着。后在乡字下加一向字,成为图9,这一字形现简化为“向”。

公卿之卿与乡党之乡原本也是同一个字。杨宽《古史新探》:“‘乡’,和‘飨’,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况。”“乡邑的称‘乡’……实是取义于共食”“是用来指自己那些共同饮食的氏族聚落的。”“在金文中‘乡’,和‘卿’的写法无区别,本是一字。”“‘卿’,原是共同饮食的聚落中‘乡老’的称谓,因代表一‘乡’而得名。进入阶级社会后,‘卿’便成为‘乡’的长官的名称。”

金文“乡”作图2、3,与甲骨文结构相似。这个字发展到小篆阶段,便在甲文、金文的左右两边的人字上各加了一个口字,右边跪坐的人上加一个口字,变成了“”字,左边也加一口成为邑字的反形,同样也是对称的,这应是根据当时乡是行政区划的一级单位这一意义加以改造而成的。许慎就是按照字形中有邑字来解说乡字。隶书和楷书将中间的食器写成“良”字,左部的“邑”变为简体的“乡”了,右邑变为“阝”了。汉字简化时根据“偏旁替代”和“局部删除”的原则,把繁体的“鄉”简化为“乡”。

乡作为行政区域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周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春秋齐制,郊内以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郊外以五家为轨,六轨为邑,十邑为率,十率为乡。秦汉以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当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乡为县(或区)以下、村以上的行政区域单位。

如今,乡的政区概念也就只是县或区属下的乡村基层单位,但其内涵依然很宽泛,所指也经常不只局限于乡村。一些与“乡”组合的词,如“乡亲”“乡音”“乡思”“乡愁”以及成语“背井离乡”等词语里的“乡”,都是很广义的家乡意思,不只是指乡村,也包含有城市在内。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𨛜部】许良切(xiāng)

国离邑①,民所封乡②也。啬夫别治③。封圻之内六乡④,六乡治之。从𨛜⑤皀⑥声。

〖注释〗①国离邑: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国者,都也。谓离都邑稍远之地。”②封乡:承培元《引经证例》:“封犹聚也;乡,归乡(xiàng)也。”③啬夫别治:承培元《引经证例》:“汉制也。《百官表》:‘十亭一乡。’乡大者有三老、啬夫、游徼;乡小者则止置啬夫。啬夫职听讼、收赋税之事者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乡)又有啬夫分别治之也。”④六乡:徐锴、段、桂、朱、王均作六卿。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乡大夫职》日:‘每乡卿一人。’”⑤𨛜(xiàng):巷道。王筠《说文解字句读》:“(𨛜)从二邑又同相向。”“两邻望衡对宇,中央阙然为道,故日邻道。居南者北向,居北者南向,故反一邑以见意。”⑥皀(xiāng)声: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当许慎之时,音香。”

说文解字注

“国离邑”注:离邑,如言离宫别馆。国与邑名可互偁,析言之则国大邑小,一国中离析为若干邑。

“民所封乡也”注:封犹域也,乡者今之向字。汉字多作乡,今作向。所封谓民域其中,所乡谓归往也。《释名》曰:乡,向也,民所向也。以同音为训也。

“𠾂夫别治”注:别彼列切,别治谓分治也。《百官公卿》表曰: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盗贼。司马彪《百官志》曰:乡置有秩三老游徼,乡小者置啬夫一人。《风俗通》云:啬者,省也。夫,赋也。言消息百姓,均其役赋。按;许不言三老游徼者,举一以该其二,亦谓乡小者但置啬夫,不置三老游徼也。

“从𨛜,皀声”注:许良切,十部。

“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注:按封圻上当有周礼二字,上云啬夫别治,言汉制。此云六乡六卿治之,谓周礼也。封圻即邦畿。《周礼》:方千里曰国畿。六乡地在远郊以内,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老二乡则公一人,乡大夫每乡卿一人,许先举汉制。后言周礼者,许书凡言郡县乡亭皆汉制。《汉表》云: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许全书所举某县、某乡、某亭皆在此都数之中。

广韵

许良切,平阳晓 ‖乡声阳部(xiāng)

郷,郷党。《释名》曰:“万二千五百家为郷。郷,向也,众所向也。”又姓,出《姓苑》。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鄕;部外笔画:10

《广韵》许良切。《集韵》《韵会》《正韵》虚良切,并音香。《释名》:乡,向也,众所向也。《广韵》: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前汉·食货志》: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是万二千五百户也。

又上声。《韵会》《正韵》竝许两切,与响同。《前汉·董仲舒传》:如影乡之应形声。

又《字汇补》:与飨通。《前汉·文帝纪》:尃乡独美其福。

又去声。《集韵》《正韵》许亮切。与向同。《礼·曲礼》:则必乡长者所视。又:请席何乡。

又《尔雅·释宫》:两阶间谓之乡。注:人君南乡当阶间。

又窗牖名。《礼·明堂位》:刮楹达乡。疏:每室四户八窗,窗户皆相对。

又《仪礼·士虞礼》:祝从启牖乡如初。注:乡,牖一名也。疏:北牖名乡,乡亦是牖,故云一名也。

又《正字通》:昔也,曩也。往者在前,来者从后,故往者谓之乡者,往日谓之乡日。《论语》: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

又姓。《集韵》:通作向。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全字写在竖中线部位。首笔㇜(撇折)居上居中;起笔竖中线,横段在横中线上方;第二㇜(撇折)笔程长于第一个㇜(撇折),横段在横中线下方。长撇起笔于横中线上侧,斜行至左下格,撇尖超出上面折点。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