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符

更新时间:2023-02-27 12:04

兵符,指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作虎型,为虎符。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左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汉语词语

基本解释

1. [commander's tally]∶古时调遣军队的凭证。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史记·魏公子列传

2. [book on the art of War]∶兵书。

天遣玄女下,受黄帝兵符,伏蚩尤。——《史记·五帝本纪》

引证解释

1. 古代调兵遣将用的一种凭证。

①《史记·魏公子列传》:“ 嬴 ( 侯嬴 )闻 晋鄙 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 如姬 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②唐 刘禹锡汴州刺史厅壁记》:“ 长庆 四年,诏书命 河南 尹 敦煌 令狐公 来莅来刺,锡之介圭、使印、兵符。”

③京剧《取南郡》第十四场:“如此 南郡 城池兵符印信,一并交与先生掌管,本帅带兵出城助战去也。”

④明 施耐庵水浒》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金大坚铸造兵符印信。一切完备。

2. 借指兵权。

①《南史·刘峻传》:“ 敬通 当 更始 世,手握兵符,跃马肉食。”

②清 洪楝园 《后南柯·立约》:“手握兵符自主张。”

③ 子虚子 《湘事记·军事篇一》:“ 忠浩 颇负 湘 望,既握兵符,隐以 曾国藩 平 洪 杨 自命,反对革命最力。”

3. 兵书,兵法。

李峤安辑岭表事平罢归》诗:“绛宫韬将略, 黄石 寝兵符。”

虎符简介

兵符之所以造成虎形,与我国古代对虎形象的崇拜有很大关联。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秦、汉。与虎符性质相近的还有节、牌等。

现存最早的虎形符节是战国时期的“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其形制、作用与虎符皆同,可视为虎符前身。使用虎符有严格的规定,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虎符要与诏书同时使用。节的使用没有地域限制。羽檄曾一度独立作为发兵信物,表示情况紧迫,请求援助的信物。西汉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强,调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东汉地方统兵权逐渐合一,虎符发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坏,节不断流行起来。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姐,乃求援于魏王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的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