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纽

更新时间:2024-01-14 07:59

印纽,即“印鼻”,亦称“印首”。印章顶部的雕刻装饰叫做“纽”。它最先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印章系佩于身,后来成为一种审美的必需。

主要应用

古人印玺随身携带;或佩于腰,或系于臂,因而就在印章顶部钻个圆孔,用绳子将它穿系起来。或者随其所好,在印顶刻上简单的形象,作为装饰,于是就产生了“印纽”。许慎《说文解字》说:“纽,印鼻也。”最初印纽的形式非常简略,有的只在各种形状的印顶穿个圆洞。以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用印纽的不同兽形来显示职位官阶,以别尊卑。秦汉六朝以来,官印多用纽制。有螭、龟、天禄、辟邪、虎、狮、象、驼、豸、羊、兔、凫、蟾、蛇等。按规定皇帝、皇后的玉玺才能“纽用螭虎”,其他各层官员的纽制,据应劭《汉竹仪》所载:诸侯王,黄金玺,橐驼纽;列侯,黄金印,龟纽;丞相、太尉等,黄金印,龟纽;二千石,银印,龟纽;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纽,等等。至于民间私印,却不受这种官印纽制的束缚,根据个人爱好,雕刻多种多样的印纽形式。

古代的官员,“尤以官阶的不同,所以雕着龙、虎、龟等形以为标志”(郑逸梅《刻纽后起之秀杨忠明》)。以后,纽的形制逐渐丰富,有各种动物的,如狮、、象、、鼠等等,有山水花鸟楼台亭阁的,纽成为一个独特的审美对象。

雕刻艺术

印纽雕饰视所择印章形制而定。主要步骤:一是开料,又称“解石”,即将原石锯成章坯。清《观石录》载:“石质厥润,锯行间则热,行久迫留燥则裂,解法,‘水解’为上。锯行时,一人提水壶。徐倾灌之”。章坯形成后要“过砖”,就是将印坯磨平磨光。二是“相石”。印纽雕刻的成败,关键在于“相石”。印章有四面,首先要确定其朝向,俗称:“朝面、立向”。纽头的设计应充分发挥石质的特色,注意印顶石料瑕疵的掩盖处理。纽雕的图像设计要与印章整体高度成比例;通常为整颗印章的三分之一,一般最长不超过二分之一。

古玺印的纽制形式颇多,且由汉代以下,历代皆纽制作为地的象微或区分官位的高低,如今已是民主时代,无所限制,一般人皆喜好龙纽、狮纽,果真是“民皆佩绶,各服所好”。印纽粗略可分为立体纽、博古纽等二大类:

一为立体纽

动物纽

有古兽纽,如螭、龙、凤、麒麟、辟邪….等,有普通动物,飞禽、走兽、昆虫、鱼介等。

植物纽

瓜、果、花卉等各式植物。

人物纽

仙、佛、历史人物等。

混合纽

人、动物、植物巧妙混合。

二为博古纽

仿古代器物或古代器物上的花纹刻出的纽,龙蝶纹、饕餮纹、雷纹、云纹等,亦称平纽。

在印身四周雕刻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极薄而富有画意,故名「薄意」,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四面相续、连成一体,成一幅画。

种类特点

印纽雕制有自然台和平台两种。自然台的雕法多是因章端不规则而采取的权宜之法,布局随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台者则较讲究,刻纽之前先起台,在平台上雕刻,平台之下,则保持方正无缺。平台上或雕鸟兽、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创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务必古朴、端庄、尊贵。整个雕刻程序为:首先起台,再则锉型,三凿坯,四修光。雕刻时发现纽头石质有裂纹、瑕疵等,可结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尽可能完美。

历史发展

印纽亦称“印鼻”,古代玺印,顶端有纽,可穿孔佩戴,先秦古玺有鼻纽、台纽、觿纽等。自汉代有螭、龟、驼、马等为印纽,分别为帝王百官印。私印之纽形式更多。明末以来为石章时代,福建寿山印石晶莹如玉,绚丽多彩,田黄石的发现尤为文人雅士所珍,印纽之艺大获发展。清初中期,杨玉璇善制古兽、人物诸印纽,作品豪放精严,古拙有致,神形兼备。周尚均作纽浑古朴茂,大胆夸张,更善于用于夔纹图案作博古平纽,巧工细雕,有针线难入之精微,两人皆为当时闽中制纽巨匠。数百年来福州一带制纽名手辈出,可谓人杰地灵。金、银、铜、铁、玉、石、竹、木、牙、骨等材质均可制纽。狮、凤、夔、龙、螭、辟邪、麒麟、金蟾等瑞兽珍禽皆可入纽。十二生肖、人物、博古、山水、花鸟、虫草、鳞介等亦是常见纽饰。旧时,民间传统喜庆吉祥题材印纽如:福在眼前、吉祥如意、马上封侯、皆大欢喜、观音送子、刘海戏金蟾等更受世人青睐。

晚清,寿山印石薄意雕刻技法高度成熟,以刀代笔,将中国传统山水、虫草、人物等画意用浅浮雕形式表现在石章之侧,这是印纽雕刻艺术呈现的一种新面貌,一件上佳的印章薄意墨拓犹如一幅微型版画,雅逸可人。薄意刻制手法难度极高,雕刻者要有中国绘画笔墨基本功,它讲究构图、层次、刀工、线条、抛光技艺,薄意雕刻艺术要领是:精细、简练、含蓄、脱俗。林清卿,清末民初闽中薄意制作一代宗师,他的作品中,花鸟、人物、山水无所不精,运刀如神笔,勾剔爽洁明快,格调高古,清趣无限,耐人寻味。沪上名印家,我友袁慧敏兄对印石、印纽研究颇深。他说:“印纽艺术是中国印章鉴赏的重要部分,印纽是中国五千年石雕、石刻的一个缩影,它集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工艺之大成。小小一方印纽,囊括了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之精华。鉴赏印纽应审视几个要点:布局是否稳妥,刀工是否圆浑、精巧,修光打磨是否到位,线条应流畅,纽式要古雅,人物纽开相最关键,古兽纽动态应合理,动物的头、眼、鼻、爪、尾、须发等细部刻画要自然传神,给人的感觉要雄浑、大气、古朴、典雅,方是上乘之作。

雕纽名手

“雕纽一道,名手辈出,如潘子和、杨玉旋、谢奕、周尚均、林石斋、林文宝、陈可铢、黄恒颂等,都见著录。目今的继承者,如林焕章、曹子奇、龚展、吴天祥、陆明良、林文举、杨忠明等”(见郑逸梅前文)。篆刻家多数只刻印,不雕印纽,因而雕纽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纽,形制小,是一个极精细的工艺活,故有人把其归于微雕之列。郑逸梅所推崇的这位雕纽名手,自幼好学,涉猎过国画和篆刻,又四处拜师学艺,并观摹各地石雕、砖刻,临刻历代的名纽,因而技艺大进。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曾这样介绍他的创作法则:“刻纽之先,用刀雕成一个大轮廓,然后层层刻凿,何处留着,何处去掉,事前审慎安排,否则,把不该留的留,尚不要紧,把不该去的去掉,初学的就没法挽救了,成为废材。熟手虽能改变造型,然总带些牵强,有失自然。凡兽纽最重要的是具动的感觉,务从头部到尾部及脊背的曲线作起伏状,使其呈强烈的跳跃势,首和尾起着呼应。倘要表现兽类的犷野性格,宜用夸张手法,一般头部须大,小了就没气概,双目要奋张,嘴角要上翘。”他还说:“刻纽浮雕固难,那薄意浮雕,难度更高,非具有高超的技术不可。第一构图正,次则下刀准。对动物和花卉,用压缩方法来处理,从透视上分析受光和背光的明暗度,来表达它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浑厚不等于模糊不清,工细不等于棱角毕显。”  雕纽也和其他雕刻一样,要因材施刀。有雕纽老者,他在一块印石顶端偏上的位置,发现有一块小红斑,便以此设计图稿。他告诉我,这块小红斑,可以雕成一个寿桃,由一位老寿星捧着,相得益彰。过了些日子,作品完成了,老寿星头大须长,一手拄龙头拐杖,一手捧着大寿桃,真是妙不可言。

《漳浦志·杨玉旋》,极力赞美他的雕刻艺术。《后观石录》中记载他“所刻一对葡萄纽,纯灰色,独取其白色而略渗微红者为枝叶,其叶中蠹蚀处,各带红黄色,深浅相接,如老莲画叶然。且嵌缀玲珑,虽交藤接叶,而穹洞四连,可称是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