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黑熊

更新时间:2024-03-11 19:56

台湾黑熊是黑熊属亚洲黑熊的亚种,又称月牙熊,是世界上珍贵的熊科野生动物。它体型粗壮,体重约50-200公斤, 体长为120-180公分。它有一身乌黑亮丽的毛发,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胸前长有V字型的白毛,象一轮弯月。除此白毛外,其余均为黑色毛。

形态特征

台湾黑熊体重约50~200千克,体长120~180厘米。体型粗壮,头圆颈短,眼小吻长,臀圆尾短。黑熊全身被以粗糙但极富光泽的黑色毛发,颈部附近的毛特别长,可超过10厘米,下颏前端白色,而最大的特片便是胸前的黄白色V字形或新月形斑纹。掌粗厚并且全部裸出,尾短,鼻骨长。冬季时全身皮毛粗黑,夏季转为棕褐色,因胸前有一“V”字形白色斑纹,故又称白喉熊。

栖息环境

台湾黑熊是一种森林性动物,活动范围广泛,栖息地的选择除了受到食物资源丰富度的影响之外,人为干扰更是关键因素,包括道路密度、距离村落远近、游憩压力等。因为靠近人类活动的区域,非法狩猎压力导致熊死亡率或其他干扰通常也随之增加。台湾黑熊的野外族群不仅减少,而且分布范围也大为缩小。黑熊偏好阔叶林和针阔叶混生林的栖息环境,并避开人为活动频繁地区。在海拔300~3,700米的山区皆有纪录,然黑熊主要分布于1,000~2,500米的中海拔森林,对于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的利用程度则较低。

生活习性

根据在台湾玉山国家公园无线电追踪黑熊的研究资料显示,台湾黑熊没有冬眠的现象,终年活动。黑熊一般没有固定的居所,常是走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休息时,有时就直接趴卧于地上,有时也会选择较为隐蔽、可遮风避雨的大树根下或石洞内落脚。

有别于其他亚洲黑熊,台湾黑熊有十分特殊的筑巢行为。黑熊会将芒草,偶或使用其他树枝,压折并编折成似碗的形状,中间凹陷,外观上像是个大鸟巢。熊窝的外径为80~150厘米,内径60~100厘米不等。至今熊窝的功能尚不清楚,推测或许可以增加动物休息的舒适度,并提供遮蔽和保护作用之外,根据有丰富狩猎经验的原住民表示,熊窝也可能提供黑熊埋伏于猎物出现频繁的地点,有利扑捉猎物。

台湾黑熊主要于白昼活动,但是夜间也可以活动。各季节平均每日活动的频度超过45%;夏季和秋季的活动量增加,约为60%。值秋、冬季壳斗科果实(即栎实)产量丰盛时,黑熊夜间的活动频度也常会增高。

活动范围是动物进行觅食、生殖等活动所使用的空间。黑熊的活动范围广大,雄性个体的活动范围通常大於雌性。由无线电追踪系挂发报器的黑熊的资料显示,黑熊的年活动范围广大,为27~202平方公里不等,最大者甚至相当于玉山国家公园面积的五分之一。这些黑熊活动范围最长的直径,从12~34公里不等,平均为25公里,此值大于从玉山国家公园的中心点至边界的距离(玉山国家公园最大长度约45公里),密集无线电追踪的黑熊个体有一半曾移动至国家公园以外的区域。这表示居住于园区内的黑熊,可轻易地移动至国家公园以外的范围。

黑熊是标准的杂食性动物,而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吃的食物类别繁杂,包括各种植物的芽、叶、茎、根、果实,以及菇类、虾、蟹、鱼类、哺乳类;它们也会挖掘蚁窝和蜂巢。因为许多天然食物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动,黑熊的主食也常会有季节性变化的现象。春季时,黑熊多以新鲜多汁的嫩草、树木的幼芽及嫩叶为主食。夏季,则以各种富含碳水化合物营养份的果实和浆果为主食,例如悬钩子、山枇杷、猕猴桃、及各种樟科的果实(如红楠、大叶楠、台湾雅楠、香楠及土肉桂等)。秋、冬季节时,黑熊则以脂肪含量丰富的坚果为主食,例如山胡桃、壳斗科的橡实。

若在植物性食物短缺之时,黑熊似乎也会增加捕食其他动物的机会;较常捕食的动物包括山羌、山羊、野猪,也有吃水鹿的记录。除了主动追逐捕食这些猎物之外,黑熊也会吃腐尸,此外,它们也会偷袭猎人的工寮或是山屋,翻吃可下肚的食物,或者也会循着猎人辟出的小径,吃掉中了陷阱的猎物。进食时,除了会像狗一样站立而低头直接取食之外,黑熊也常会或坐或卧,利用二前掌合抱捧持食物入口。对于食物中不易消化的部分(比如坚硬的橡壳或粗糙的果皮等),则会吐出来,只吃果肉部分。

分布范围

为台湾特有亚种,在全岛海拔1000~3500公尺之间的森林地带皆可发现其踪迹。主要分布于中央山脉,在海岸山脉亦有极零星分布;这些纪录多位国家公园等保护区范围及其邻近的区域。

繁殖方式

黑熊是独居性的动物,除了繁殖期之外,黑熊并没有固定的巢穴。值交配时期,公熊会尾随中意的雌熊数日,等到交配之后,二者便各奔东西,回复独来独往的生活。台湾黑熊于三、四岁时方达性成熟,且雄性通常要较雌性晚一年。

黑熊的发情期约在每年6~8月,怀孕期约历时6至7个月,且受精卵有延迟着床的现象,故野外母熊常于12月至次年2月之间产仔。雌熊于冬季产仔,常见于12月至次年3月,每次生产1至3仔,哺乳期约为半年左右。幼熊离巢后,通常跟随母熊到处活动,以熟悉环境和学习求生技能,直到第二年母熊发情时才离开。母熊于育幼期间不发情,故通常是隔年生殖。

黑熊为晚熟型的长寿动物。刚出生的小熊弱小, 体毛稀疏,眼耳皆闭,不及500千克,至1个月大时方能睁开眼睛。幼熊于2个月大时已渐能爬行,至3个月大之后,即能跟随母熊四处行走,活泼好动。

亚种分化

台湾黑熊是亚洲黑熊的亚种之一。

种群现状

2001年,在历时半年的“全民票选台湾最具代表性野生动物”的百万投票中,台湾黑熊以十六万票,获得第一名。虽说台湾黑熊没有中国大陆熊猫的那般被誉为珍奇异兽,但它却是台湾宝岛上最大型的是肉类动物,山林里面最珍贵稀有的精灵。

一位布农族的猎人曾说:“如果山上没有熊,心里会觉得很孤单,森林好像没有人住一样。”。人们也绝不希望台湾的山林失去了灵魂,而后代子孙只能于书本或动物园看到它。

从1998到2000年共有15只玉山国家公园的台湾黑熊被装上无线电项圈,目击黑熊的事件非常少,没有证据证明尚有多少只台湾黑熊存在。从1989年开始台湾黑熊就正式被列入保护动物。但盗猎可能没有因此禁绝,对台湾黑熊的危害依然存在。当年捕捉到的15只黑熊中,由于盗猎陷阱,有8只丧失了脚趾或是脚掌。

保护级别

从1989年起,台湾黑熊依台湾文化资产保存法列入濒危动物。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保育计划

人们只有在台湾中央山脉山区才可见到台湾黑熊的踪迹,数量不多,正受到严密的保护。根据野外调查在中央山脉大分地区捕捉的台湾黑熊,很多都曾受过猎夹的残害,显示台湾黑熊在野外受到人为活动的强大威胁。

在台湾山区无线电追踪大型野生动物,比如熊,“逐熊而居”是极度艰辛的任务,因为研究地点多半地处偏远、崇山峻岭、植被茂密、交通不便,往往造成此技术上应用的困难,也为研究者在基本生活及补给上,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除了使用传统的地面追踪动物的方式之外,台湾黑熊的研究也利用直升机进行高空无线电追踪,以及利用人造卫星的技术追踪动物。此二技术的应用也皆是国内研究陆地哺乳动物的首例。

理想的无线电追踪技术是三角定位法,也就是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地点,利用无线电追踪器材及指北针,同时侦测出从动物身上发报器发出的无线电讯号的最强方位角,而这些方位角所交会的位置,便是估算的动物位置所在。这些定位点资的累积,可以让人了解黑熊的移动路径、活动范围、以及栖地利用的模式。

注:台湾黑熊图册网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