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龙氏

更新时间:2024-06-19 17:23

应龙氏是一个以应龙为图腾的古老部族,《辞源》说“应龙”是有翅膀的千年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应龙分有两种,一为毛犊与羽嘉所生,生凤凰麒麟;二是龙修炼一千五百年所化,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为应龙。

应龙氏由来

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华氏一族则为应龙氏的化身,华氏乃神将一族,性情温顺慷慨,天生焗灼鬼神,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平顶山市的历史,自古至今,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异彩纷呈,其传承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所谓古地新城,概非虚谈。她以市区北平顶山为名,别称“鹰城”。此别称,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蕴涵了平顶山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

生翼的龙

如果到过南阳汉画像石博物馆,你就会在古代艺术宝库中看到鸟翅龙身的动物形象,它们或为神人的驭骑,或为勇猛征战的斗士,或是穿梭碧空的巡天者。这种动物被古人称为“应龙”。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它应该是恐龙时代——鸟龙、角龙等进化的后裔,现代鸟族中鹰、雁、鹤、鹞等的祖先。《辞源》中对应龙也有解释:一曰古代神话:“有翼的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相传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于是成了江河,使水流入大海。《楚辞屈原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何所营,禹何所存?”《史记·司马相如传》“大人赋”中也有“驾应龙”之说;二曰神名:《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黎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夸父。”《史记·五帝纪》:“遂擒杀蚩尤。”《索隐》引皇甫谧的解释说:“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从《辞源》之中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应龙与黄帝统一九州和大禹治理洪水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袁珂编著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也对应龙作了解释:“应龙,黄帝神龙。《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风伯雨师,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有山名曰凶黎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郭璞注:‘应龙,龙有翼者也。’据上所引,是应龙者,当为黄帝之功臣。亦为之功臣。《楚辞·天问》云:‘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王逸注:‘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晋王嘉拾遗记》卷二云:‘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此黄龙当即应龙。《巫山县志》卷三十‘斩龙台’云:‘相传禹王导水至此,一龙错行水道,遂斩之。’神话演变至此,遂由应龙导水而为群龙行水。”

由以上诸典所载,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有关应龙的清晰轮廓,即应龙是一种生有双翼的龙。而且,它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被一步步神化了。神话是人类在童年时期面对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尚没有科学的认识,只能诉诸神灵庇护,而创造出来的传说故事。我国有关三皇五帝时期的传说,经过古今漫长的比较、梳理和研究,已经有许多神话传说,被学界或考古发现认定就是当时的历史记载。后世的人们只是依据前人口耳相传加上简单的记录,把那时的特大事件保存下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对于还不能解释清楚的东西,就加入了神话的色彩,从而成为一种神话传说。从现代大量的考古和研究成果看,应龙形象是一个远古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是应龙氏。

氏族部落

氏族社会是人类脱离原始部落迈向古代文明社会必经的社会形式,古代神话中的女娲盘古夸父蚩尤鬼方、龙、凤等等都是一个个氏族,他们以自己的标志物作为本部族的图腾,应龙氏族就是一个以翼龙为图腾的部落。

李中华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对氏族社会问题曾有非常明确的论断:“在远古的中国大地上存在着许多氏族部落。所谓三皇五帝,多是部落神或部落称号。它们所以被记载下来,是因为这些氏族部落的一部或全部通过较长时期的相互融合而产生了共同的部落和部落文明,它们因而也就成了华夏族的共同祖先和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史前大融合后出现的繁荣景象,标志着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并以此为中轴繁衍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在这个氏族大融合中,有三个重要的史前文化区,即海岱文化、河洛文化江汉文化。泰山周围形成的海岱民族,又称泰族;以黄土高原东进平原,沿黄河伊洛河形成的河洛民族,又称黄族;围绕江汉平原形成的江汉民族,也称炎族。这三大文化区和三大部族进一步则形成了炎黄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这些都是华夏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主要力量。

在这些部族融合中,有一支在炎黄集团融合及与东夷集团融合中起着很重要作用的力量,这就是应龙氏族部落。在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中,有关应龙的传说,其实就是氏族社会应龙部族发展的历史。它是由泰族与黄族的某一支系融合而成。泰族多以鸟为图腾,黄族则多以龙兽为图腾。图腾就是一个氏族的族徽和标志,在古代氏族融合中,形成一个新的氏族,就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图腾标志,新的图腾又必须具备融合各方原有图腾的鲜明特征,这样才能显示其地位与公平。应龙部落的图腾,就是龙与鸟的融合。这充分说明,应龙氏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

应龙氏族还是一个比较强大、英勇善战和充满智慧的部族。它是黄帝统一战争的有力支持者,受黄帝调遣,打败了蚩尤夸父两个与黄帝势均力敌的部落,成为光荣的胜利者。黄帝把它派往南方,即现在的中原一带,进行氏族间的领导与管理。到大禹时代,应龙氏族又是治水的先锋,佐助大禹打通阻塞,疏浚江河

,导水入海,成就了千万年的伟业。仅“擒杀蚩尤”、“追杀夸父”、“导水入海”这三件奇功,应龙氏就当然地在古代氏族之林中占据突出位置。随着部族的不断发展,应龙氏族与其他氏族一起,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国家——古应国。

神秘古国

应国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古国,因为它在古代史书典籍中极少有记载,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所附“东周列国存灭表”中曾说应国“不知为何国所灭。”有关应国的最早记载是在《春秋左传》中:“于阝、晋、应、韩,武之穆也。”《逸周书·王会解》载:“周武王灭商,诸侯来朝,应侯立内台西面正北。注:应侯,成王弟。”《诗经·大雅·下武》也记载周成王与应侯的关系:“媚兹一人,应侯顺德。”《国语·郑语》载史伯郑桓公说:“当成周时,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邓韦昭注:“应、蔡、随、唐,皆姬姓也。应,武王子所封。”这些可以说明在西周时期或更早的时候,古应国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西周应国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的封地,应侯在王室中的辈分与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只是到了春秋时期,应国这个显赫的侯国,突然在史籍记载中消失了。以致在两三千年后的今天,成为史学研究中的谜团。

1974年,随着陕西蓝田的考古发现,《应侯钟》及其铭文的出现,对应国这个古国的研究重新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其钟与日本人中村不折所收藏的《应侯钟》为一组,双钟连铭,两铭连读,得见“见工”乃应侯之名,是初封应国武王之子应叔的曾孙。铭文中有“雁侯见工遗王于周。”“朕皇祖雁侯。”“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此钟为周昭王时所铸,按照何光岳先生的考证,是周昭王准备移封应侯见工之时,举行了隆重的移封典礼,并在镐京附近铸钟纪念。《应侯钟》铭文多“雁”字,《路史·国名记·戊》释:“雁,今作应。”从中国古文字“六书”的造字方法来说,依清代学者王国维的解释,“雁”与“膺”、“应”是互通而同意的,都从鸟从月(肉)。从古音韵方面讲,它们是同音同声,是符合同音同韵相转的音变规律的。从古文字考古学的角度看,郭沫若同志经考证甲骨文及1958年出土的《应监?》之铭文“雁监作宝尊彝”也认为:“雁即应国之应”。“应国之器已见著录者”,如《应公鼎》、《应公彝》等,其字皆作应,是知周初第一代应侯之后,应君有称应公的。“膺”字在其后的演变中,又把下面的“肉”换为“鸟”字,衍生出“鹰”字来。这一字体的演变,在其后的考古发现中,又多次得到佐证。1986年,在平顶山市新华区薛庄乡北滍村西滍阳岭上,发现了以两周时期应国和楚国贵族墓地为主兼有两汉时期的墓地,经过连续十年的发掘,出土了上万件文物,其中大多数是周代青铜器。该墓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特别是在墓冢内出土了大量有关应国贵族婚嫁、封赏、往来、葬礼等器物以及上面的铭文,其中有“应伯壶”、“应伯盘”、“应公鼎”、“应事爵”、“应事鼎”、“应事簋”、“应事觯”,以及有关古邓国国君的铭文铜器,为研究古应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依据。

史籍残存史料和近年大量的考古证明,古应国的立国时代应该追溯到夏末商初。这是因为,在黄帝时代,应龙氏族就是一个比较强大的部落,并在黄帝氏族联盟中举足轻重。成为联盟首领黄帝统一战争的重要力量。到大禹时代,应龙氏族又为大禹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时代,也是私有制得到确立,家天下的国家雏形已经形成的时代。但牢固的中央集权社会尚未建立,各个部族之间也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相对独立的公侯国,古应国也应在此时建立。到了商代,已经有应国的记载,马世之先生考证:“商代已有应国,《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史记》等书注疏中,都提到《汲郡古文》云:“殷时已有应国。”今本《竹书纪年》亦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在殷墟出土的武丁帝乙帝辛卜辞里,也有应侯的信息,并且可知商代应国君长是可以称“王”的。当时应国的国土,按照史学界考证,应该在今山西应县雁门关一带,其地北有龙首山,南有雁门山,正应了应龙的氏族名称。

四大监国

周灭商后,应国的土地为周兼并,周成王改封其弟于应,应国便成为姬姓封国。周初,应侯由于其身份尊贵,被封监国,享有与管、蔡、霍三监同样的监国权力。到了应侯见工时,周王朝的势力不断向南方推进,在征服南方诸族之后,也把原有的封国改封于新的封地,同时也把原封国号带到那里。应侯见工就是

此时被改封到古叶地,《汉书·地理志·颍川郡》:“父城。应乡,故国,周武王弟(子)所封。”《水经注·滍水》:“牛兰水,又东南经鲁山南。阚?解曰:鲁阳县,今其地鲁山是也。水南注入?。滍水东经应城南,故应乡也。”《括地志·鲁山县》:“故应国,因应山而名,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左传》云:于阝晋应韩,武之穆也。”《太平寰宇记·汝州·鲁山县》:“应国在襄城父城县西南”。从以上记载看,春秋应国包括今叶县、鲁山、宝丰郏县襄城县部分和平顶山市区。其都城按照史籍记载方位,应该在平顶山市区西南滍水以北。滍水俗称沙河,发源于鲁山县西南的尧山,即今石人山风景区,东流注入淮河,是淮河的一大支流。滍水的“滍”字,即是应国从山西南迁至中原后,为弘扬其应龙氏族祖先帮助黄帝打败蚩尤的荣耀,而把沙河名为滍水,把滨河而建的新国都定名为“滍阳”,又把周围的山水定名为应山、应河。此即为史籍上所说叶县、鲁山为“古应乡”的来历。滍阳镇是一个千年古镇,也是中州名镇,曾是南北通衢,古镇城门原有“应滨”、“古应”等名。经过对滍阳岭古墓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史学界已经形成共识,认定此滍阳古镇,正是春秋应国的国都,至此,应国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

前文所述,周初到春秋之时的应国,在周王朝所辖诸侯国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且具有一定的“监国”职能,因此,应国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充当了开疆拓土,平叛伐逆的重要角色,也得到了周王朝的不断嘉奖,以致有《诗经》上所记周王“媚兹一人,应侯顺德”的赞誉。但是,随着周王朝的没落和连年征讨,应国终于国力衰竭,又加上北有晋,西有秦,东北有齐,东南有吴,可谓列强四起。更为严峻的是,被称为荆蛮的楚国在南方逐渐强盛起来,敢于“问鼎”于周王朝,自封为王,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屡屡入侵江淮小国。可以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吞并了江淮诸国,如史籍所说“拓地千里,封畛于汝,江汉诸姬,楚尽有之”。应国也是在这一时期,在强楚狂风暴雨般的进攻下,连史官都来不及记载,就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值得庆幸的是,应国长期隐于史载,但终于随着?阳岭上的春秋应国贵族墓地发掘,使其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真实的历史全貌逐渐彰显出来。应国故都虽然被淹没于水下,但在大湖侧畔,应都之旁的平顶山脚下,又崛起了一座新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这就是今天别号“鹰城”的平顶山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