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坑口

更新时间:2024-07-07 18:54

水坑口以前是香港岛北岸的一片土地。但由于港英政府于1852年进行文咸填海计划,水坑口已从岸边成为内陆地区。

发展历史

当1841年1月25日,英国的义律与清朝的琦善订定《穿鼻草约》,海军军官卑路乍率领英军乘军舰登陆香港,英国海军测量人员早已测定香港岛西面有一片突出的高地,既平坦又临海,可用作军旅扎营,于是命令工兵开辟从海旁到这片高地的道路,也就是今日的水坑口街。而这片高地就是今日位于水坑口街西荷李活道公园一带的大笪地。

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东舰队支队司令伯麦(J. J. G. Bremer)乘高尔合号(HMS Calliope)来港,正式举行升旗仪式,并在海面鸣炮,表示正式占领香港。他们登陆的地点就叫水坑口。

水坑口已经从岸边消先,但水坑口街揭露了它的位置。在1980年代或以前的地图上,荷李活道公园被标为水坑口。“水坑口”是根据街旁的大水坑而命名的。

文咸填海计划

《文咸填海计划》是香港第一个正式的填海工程,于上环中环西部沿岸开辟土地。填海计划的名称得名于当时就任的第三任香港总督文咸

当时皇后大道中以北是浅滩。1851年12月28日,皇后大道中北面的房屋发生大火,四百多间房屋被毁。很多人对瓦砾的处理甚感苦恼,文咸便想到把瓦砾推到海里,成为香港第一个正式的填海工程。土地的供应增加,又可轻易处理瓦砾,一举两得。

填海计划令上环的发展面积进一步增加,该处兴建了政府部门及港口设施,并发展成维多利亚城

填海计划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始于1852年,范围包括文咸东街、苏杭街及摩利臣街一带;第二期始于1868年,范围则包括文咸西街一带。

水坑口小庙

位于香港上环皇后大道西文咸西街水坑口,小庙旁边有一个水龙头,水龙头旁边已设一张座椅。可以看得出,这水龙头从前是一条街喉;那座椅的位置,就是街喉放水桶载水的地方。

这个地方是香港开埠初期居民汲取食水的地方。该处位于水坑口的水源之处,在1845年时,一条山水从太平山流下来,流到这里,居民就在这方取山水作食水;这山水流出海边的地方,就是水坑口。

开埠初期该处仍是海边,水坑的水由此流出海,故名水坑口。 这座小庙安奉的就是水坑之神。

后来有了自来水,水坑填平,但因居民习惯在该处取水,是以也在原处设有一街喉。

由于香港差饷内有水费计算在内,故居民到街喉去取水是不必收费,因此这位水泉之神,仍被视为神灵。

街坊早晚来此上香;善信来此拜祷。

虽每户都有水喉入屋,为何当局并不将它拆去,因提防在紧急时刻,需要恢复使用街喉时,可以立即加以使用。亦正因如此,这一位山泉之神,依然受人敬奉。

无论如何水坑改成街喉、街喉封而不用,山泉之神,始终屹立不动,始终是香火极盛,每天也有人到来祷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