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30 16:53

筑,是中国古代汉族击弦乐器,形似,先秦时为5弦,后来发展为13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

背景介绍

自宋代以后失传,千百年来,只见记载,未有实物。但1993年,考古学家在长沙河西西汉古坟垸王室墓中发现了实物,学术界也称这渔阳筑为“天下第一筑”。

代表人物

高渐离(公元前275年—前221年),战国末年燕国人,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击筑能手。(筑:弦乐,用竹击打发声。) 高渐离与友人荆轲一击一唱,十分和谐要好。公元前227年,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到秦国去刺杀秦王,高渐离与太子丹送荆轲于易水河畔,高渐离为荆轲击筑送行,荆轲和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荆轲与当时燕的另一位勇士秦舞阳为使者,向秦王奉上原秦将樊於期的头并献出燕国督亢地图,以讨好秦王,而地图之中藏有锋利的匕首,其上有剧毒,准备待秦王未加注意之时,用匕首将他刺死。荆轲在易水之滨拜别了太子丹及诸位友人,临行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先为“变徵之声”(变徵,古籍也称“中”相当于简谱中♯4,为相对应高,非绝对音高,当以主音定调而言,具体为正声音阶或下徵音节不可考)。变徵调即以变徵音为主音,其所造成效果由其调式结构特征使然,文中并未提到黄钟律高,跟♯F调完全没有关系,更不会是F调,完全是两套不相关的音乐理论体系。此调悲凉、凄婉,宜放悲声。

后“复为羽声”(羽相当于简谱中6,亦为相对音高,为均、调中一音,羽调式以羽为主音构成音阶,或加偏音构成六声或七声音阶,其产生的效果也完全由调式结构造成,文中并未提及音高,也有可能单只某均、调中羽音。具体分析可参考研究其主、上主、下中、下属、属、上中、导音之间音程关系。并非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中的A调式),音调高亢,声音慷慨激昂,荆轲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赴秦的。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慷慨悲歌之举。北朝庾信的《思归铭》里就有这个典故:“壮士一去,燕南有击筑之悲。”唐代韩愈在《送董邵南序》中写到:“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