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骨土

更新时间:2024-03-21 13:53

粗骨土,由于山丘地区地形起伏,地面坡度大,切割深,上体浅薄,加之风蚀、水蚀大多较重,细粒物质易被淋失,土体中残留粗骨碎屑物增多,因而具显著的粗骨性特征。还有部分母岩,在干湿条件下,物理风化尤为强烈,在漫长的成土年代可形成较深厚的半风化土体,细粒物质少,而砂粒含量尤高。这些粗骨土,大部分分布于边缘山丘地区,植被多为稀疏灌丛草类,覆盖率较高,地面有较多的凋落物积累,土壤持水量较大,有明显的生物积累特征。

形态特征

粗骨土土层较石质土厚,但多为A-C或A-AC-C构型。表土层厚度10到20厘米不等,质地砾质性强,结构性差,根系少,疏松多孔。表土层以下即为风化或半风化的母质层,厚度变幅较大,20到50厘米不等,夹有大量岩屑体。表土层及母质层中石砾含量超过35%。土壤颜色除表土层略深外,以下母质层颜色因岩性不同各异,但均较鲜艳,且上下过渡较明显。

理化性质

粗骨土的理化性状与母岩风化物的性质密切相关。如土壤细粒部分的质地可从砂土到粘土,土壤反应酸性,中性及石灰性均有,pH5.4到8.5。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数在20-25克每千克,低的1克每千克左右,高的可达40克每千克以上,这与植被生长疏密有关。一般林地比草地高,自然土比耕作土高。全磷含量平均为0.5克每千克左右,全钾在20克每千克以下,速效养分含量也不高。硅质岩形成的粗骨土特别贫瘠。

改良利用

粗骨土是一类生产性能不良的土壤,一般不宜农用。局部坡麓及平缓地段已开垦种植薯类,谷类、豆类、芝麻等耐旱的粮油作物或果、茶等经济林木,但一般产量不高。特别是有些地方仍盲目垦荒,顺坡种植,全垦造林,挖树根、刨草皮等不合理的利用已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又不得不撂荒弃耕,所以当前仍以疏林灌丛草地或裸地为多,有待治理合理利用。粗骨土分布广泛,因此应根据各地的气候、地形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地加以治理,在有保护措施条件下,合理利用土壤资源。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严禁乱砍、滥伐、乱垦和刀耕火种,控制水土流失,防止粗骨土的面积不断扩大。加强封山育林种草,做到适地适树林草混种,迅速增加地面覆盖,治坡护坡,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此外,应用工程措施,筑坝防洪拦泥,防止沟坡滑塌,沟底下切及溯源侵蚀。对已垦农地需进行砌墙保土,造筑水平梯地等高种植,增厚土层,培肥土壤。改变撂荒耕作习惯,建立固定耕地,实行合理的耕作轮作,用养结合,粮草间作,同时也可考虑种植名、特、优等经济作物和药材,多途径治理,改造和利用粗骨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