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阁

更新时间:2024-08-06 16:59

红梅阁在江苏省常州市区红梅公园东南隅。唐末属水田寺,后归荐福寺,传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著经处,隶天庆观,南宋末毁于战乱,元代重建道观元贞元年(1295)改名玄妙观,并建飞霞楼于观之东北。元末飞霞楼毁,明代在楼旧址建红梅阁。历经兴废,最后一次毁于太平天国时期。

信息介绍

龙城瑶台――红梅阁 红梅公园内的红梅阁是一座双层重檐复棚的古建筑,与千年古刹天宁寺相对,古朴厚重,气势雄伟,为一般楼阁所少见。

红梅阁始建于唐昭宗年间(889-904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代曾作为贡士试院,后成为道院,传说号称紫阳真人的道教南派鼻祖张伯端曾在此聚徒修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红梅阁,香烟轻袅,竹梅成荫,尤其是红梅盛开季节,更是绚丽清艳,宛如一片霓云,堪称“拟仙都之仿佛”。

清朝常州籍著名诗人赵翼曾如此礼赞红梅阁美景:“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去,先向瑶台扫落花。” 光绪二十六年《重建红梅阁记》碑文云:“阁高六丈有奇, 其上金碧交辉。

巍然对峙者,天宁者之九莲阁也。

北窗洞启,碧后翠竹间红梅在焉。花如降雪,香沁心脾,耆奇者遐想仙踪,往往低徊之不欲去。”真是绮丽仙境,令人情动神摇,流连忘返。现碑文尚在,风光依旧。

地点

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光绪二十六年《重建红梅阁记》碑文云:“阁高六丈有奇,其上金碧交辉。

巍然对峙者,天宁者之九莲阁也。北窗洞启,碧后翠竹间红梅在焉。花如降雪,香沁心脾,耆奇者遐想仙踪,往往低徊之不欲去。”

该阁建于2米高之土台上,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下有回廊,斗拱翘角,气势壮观。

阁高17米,分上下两层,四周原筑垣墙,现改为石栏杆。南端有云鹤纹石坊,下有石级,为出入通道。

坊额刻“天衢要道”四字,有明崇祯时题款;两旁石柱楹联为“道有源头,立言立功立德;工无驻足,希贤希圣希天”。

阁前院落原植红梅翠竹,被称作“常郡之巨丽”,“拟仙都之仿佛”。历代题咏颇多,阁内外壁间至今犹存紫阳真人石刻像、著经处及建阁碑记等石刻。阁前冰梅石柱,为元代天庆观牌坊石柱原物,今存其一。

此柱石沥纹起作冰梅状,其色莹白有光,清乾隆《常州赋》称“甲于哥窑”,俗称冰梅石,里中传为奇观。

石柱为圆形,长2.5米,直径0.40米。红梅阁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

红梅阁原名飞霞楼,元朝至正年间,有个叫龚子彬的县吏在红梅阁内,编造狱册,每天由家中婢女送饭给他吃。

一天,他外出回来,已经十分饥饿,却不见婢女送饭来,于是怒气冲冲回家责打婢女,不料误打在脑袋上,使其毙命。

第二天早上,他在案桌上方的遮尘板下,发现了昨日的饭菜,才省悟到自己冤枉了婢女,不由得悔恨万分,一时感慨道:“此间积案如山,焉知无枉乎?”于是,一把大火烧掉了全部案卷,然后到常州府台自首,后被判充军云南

恰巧府台是云南人,就托龚子彬捎封信给家里。

龚子彬被押解上路,刚出城门,迎面来了位鹤发老人愿与他们同行。说着,顺手将一根树枝折成手杖,又解下腰间的丝带,让龚子彬跨上手杖拉着丝带,闭上眼睛,霎时间只觉耳边生风,脚底生云。

不到半个时辰,便来到一座红梅盛开的城市,原来已到云南。龚子彬惊喜之余,当即进城为府台投递家书,府台父亲见信函日期还是当天日期,问明原由后不由惊叹,为感谢龚子彬及时送信,就请当地官府给假,让龚子彬仍回常州

龚子彬等人跨上手杖拉着丝带又回到常州。

府台还以为他们尚未动身,待见到回信,惊疑不止。于是龚子彬拿出从云南折回的红梅作凭证,府台这才相信。

数年后,龚子彬再次遇到这位飘然若仙的老人,龚子彬愿随仙翁一起去学仙道,红梅阁的一位道士也“随之行”。

道士的徒弟追上去问:“师父何时归来?”道士指着门前的一根石柱说:“此柱开花,吾归期也。”三年后,那根石柱果然开花,“其纹奇巧,迸出秽石上分许”。

形似梅花,又为白色,其珍贵之处在于花形的多变。按科学的说法是石柱长期经历日晒雨淋后而引起的化学反应所形成的变化罢了。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