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封

更新时间:2023-06-30 23:46

清代通过世袭递降和考封制度,将清代宗室里有爵位的人的比例压缩到了6.3%,其中入八分(亲王到辅国公)的比例只占6.3%内的1/4。而93.7%的皇族后裔,都是无爵的“闲散宗室”。这也保证了清代宗藩不会如明代宗藩一样成为经济上的累赘。

简介

考封

清代封爵制度之一。

发展历史

清制,满洲亲王以下除一子得袭父封爵外,其余诸子年至20岁例得推封。受封前,由宗人府汇题,考试翻译、马箭、步箭。皆优者,始受应封之爵。两优一平者,降一等;一优二平者、二优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皆停封。故又称考封。凡因考停封者,下届不准再考。应降等而又无等可降者停俸2—4年不等。奉恩将军除1子承袭外,余子有优秀者可奏请考试,合格者准食云骑尉俸。

明代宗室采取的是“一子承袭,余子降等”的制度,简单、笼统的说,一个亲王有10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继承父亲的亲王爵位,还是亲王,其他的九个儿子降一等成为郡王。加上明代宗藩生育速度极快,导致明代宗室的人口极大,有爵位者也极多,造成了可怕的经济负担。

清代为了防止如明代一样宗室爵位泛滥的情况,制定了降袭制度。简单说,亲王去世后,只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亲王的爵位,但是这个继承,是降一等继承。也就是说,亲王去世后,只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他,降袭为郡王。同时,降袭还有一个底限。如亲王降到奉恩镇国公之后便不再降袭,郡王降到奉恩辅国公之后便不再降袭。

注:奉恩将军承袭三次之后自动取消。

作为例外,清初的几个著名旗主王公,拥有世袭罔替的权利。他们一支的宗主爵位(入八分的爵位)不必世袭递降,但是除了宗主爵位外的,还跟其他王公一样,世袭递降,并且进行考封。世袭罔替的王爵,即12个铁帽子王,分别为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这八个清初王公。还有后来的四位: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除此之外,还有几家清初立过军功的入八分公后来世袭罔替,如褚英后人的奉恩镇国公,就是世袭罔替的。

无论是“世袭递降”还是“世袭罔替”,能继承宗主爵位的终究只有一个人,那么其他的兄弟怎么办呢?清代来说,只能通过考试,为自己谋得封不入八分的小爵位。这个“因考试而得封”的过程,即“考封”。一个人的爵位,只可以由其一个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得不入八分的爵位,这种封爵方式,就叫做考封。考封的宗室,根据其父亲的爵位以及其母亲的地位,有一个“基准值”。

在考封的时候,无论一个宗室考试如何好,一般不能超过这个“基准值”。宗室考封的考试内容,为翻译、马箭、步箭三项。每项考试结果有优、平、劣三个等级,三项都考了“优”,考封给他典制上应有的爵位,即基准值。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二平者、二优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清代宗室达到20岁可以参加考封,如果当届考封没有得到爵位,可以再参加下一届的考试。也有不少清代宗室一直考到四五十岁都没有获得爵位。

举个例子,宗室A的父亲是亲王,已经去世,爵位给A的哥哥承袭。母亲是亲王的嫡福晋。今年宗室A已经20岁,参加考封。马箭、步箭都考了优,但不会满文,翻译考了劣。二优一劣,降二等。他的基准线是亲王嫡室所生余子的“不入八分辅国公”,降一等为一等镇国将军,降二等为二等镇国将军。于是他最终获得了二等镇国将军的爵位。

这就是宗室的考封。清代通过世袭递降和考封制度,将清代宗室里有爵位的人的比例压缩到了6.3%,其中入八分(亲王到辅国公)的比例只占6.3%内的1/4。而93.7%的皇族后裔,都是无爵的“闲散宗室”。这也保证了清代宗藩不会如明代宗藩一样成为经济上的累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