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政之

更新时间:2023-06-30 15:31

胡政之(1889~1949),原名胡霖、字政之、笔名冷观。四川成都人。1905年毕业于安徽省立高等学堂毕业,赴日留学,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律,1912年定居上海,参加上海《大共和日报》工作,1915年任该报驻北京记者,采访“二十一条”秘密条约幕后交涉情况,以消息敏捷著称。翌年到天津,任王郅隆主办时期的《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1918年欧战结束时赴欧采访“巴黎和会”。1926年与吴鼎昌张季鸾合作,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民国30年(1941年)任国民参政员,晚年以“社会贤达”名义参加旧政协,并一度为“国大代表”。1949年4月14日(一说4月15日)逝世于上海。

人物生平

胡政之,原名霖,笔名冷观,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生于成都一个官僚家庭。幼年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后入安徽省高等学堂期间接受西学教育,因阅读进步报刊,对日后的思想起到很大影响。1907年自费赴日留学,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律。这期间与学商的中国学生吴鼎昌相识,并因吴认识了孙中山。后又在东京结识了张季鸾。1911年,胡政之毕业回到上海。

胡政之先在上海开办律师事务所,继而得张季鸾帮助参加了民立图书公司。1913年,他受聘任上海《大共和日报》总编辑兼任中国公学法律教员。张季鸾因反对袁世凯入狱,出狱后在胡政之所在的《大共和日报》作日文翻译,胡张二人又在上海公学执教法律、外交,在患难中感情日笃,为日后事业打下基础。

1915年,袁世凯的亲信王揖唐出任吉林巡按使,胡政之在其属下任秘书长。1916年王揖唐调任段祺瑞内阁内务部总长,成为安福系头目之一,胡任内务部参事,此为胡政之与安福系关系之始。同年,胡政之担任了王郅隆接办的《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在此期间,他代表《大公报》采访1919年举行的巴黎和会,是巴黎和会中惟一的中国记者。会后,他遍游英、法、德、瑞士等国。1920年回国。时值直皖战争爆发,皖系战败,皖系的“安福俱乐部”失势,安福系的机关报《大公报》不振。胡政之离开《大公报》,与林白水合办《新社会报》,自任总编辑。不久,胡与林意见不合离去。

1921年胡政之在上海创办了“国闻通讯社”,经济支柱是皖系军阀卢永祥。直皖战争中失势的安福系,想东山再起,便联络北方的奉系军阀与南方的国民党,组成反直的临时政治组织于上海。

“国闻通讯社”便在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中问世了。素与安福系关系烦深的胡政之物色李子宽、张琴南入社,社务行政由卢永样主持,胡政之领导业务。

1924年,江浙的齐卢战争爆发,卢永祥丢失了浙江地盘,“国闻通讯社”的经济支柱受震。依附卢永样的人纷纷离去,胡政之见势掌握了大权,“以社养社”,在该社成立了一个广告部,靠为《国民日报》招来广告维持开支。不久,他采纳了同仁李子宽的建议,于同年8月创办了《国闻周报》,附属于“国闻通讯社”。《国闻周报》1926年由上海迁天津,该报至1937年停刊共出版13年,成为一个国内较有影响的时事周刊。

1925年11月,《大公报》停刊,吴鼎昌出资5万买下了该报的产业,与胡政之、张季鸾组成《大公报》新记公司。吴在金融界着意进入政界;而胡张二人早年是留日的同窗,回国后又有开创新闻事业的夙愿。因此,《大公报》便成为了他们实现宏图大志的园地。于是三人以“约法五章”为办报的“宪法”,“决不旁骛”。吴任社长,胡任总经理,张任总编辑。新记《大公报》的编辑记者皆由“国闻通讯社”人员担任。至此,“国闻通讯社”、《国闻周报》都成了《大公报》附属企业。此时,胡、张二人大施才干,将《大公报》办成了全国有名的大型报纸,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东南亚、日本和美国都有影响,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以后《大公报》在1941年,获得了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荣誉奖章。这其中,胡政之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的。

《大公报》以精美的印刷、精良的版面,迅速准确的国外消息、犀利的言论、生动活泼的专栏和副刊博得广大读者的喜爱。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变化,先后开辟了新版:上海版、汉口版、香港版、桂林版和重庆版,发行量到1938年已逾10万份,到1942年已有重庆、桂林、香港3馆,成立了董监事办事处。抗日战争时期,是《大公报》的黄金时代。新记《大公报》较客观的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状况,是中国当时影响深远的报纸之一。

胡政之有一套办报的独特经验。他很重视《大公报》的专栏和副刊,开辟有哲学、医学、文艺、经济、图书、文史和科学等各种周刊,20年间从未间断。他也重视该报选用的特派员和通讯员工作,注意在来稿中聘请有才华和名气的作者担任特派员、特约通讯员,该报的特写、通讯比别的报纸多,是其一大特色。范长江被《大公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后,胡政之资助他到西北旅行,该报连续发表范长江的陕北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陕北共魁刘志丹》、《陕北甘东边境上》、《从瑞金到陕北》等篇,客观上起到了使读者了解红军长征全貌的作用,影响很大。

胡政之于1946年春以社会贤达的名义参加了旧政协,旋任国大代表,主持复刊后的香港《大公报》。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曾想建立一个中国的报业托拉斯,几经周折未能实现。1949年4月14日(一说4月15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

胡政之自进入新闻界写出了不少影响大的游记和通讯,如《新年旅行三省记》(1925年)、《粤桂旅游日记》(1927年)、《东北之游》9篇(1928年)、《再游东北》(1929年)、《新都印象记》3篇、《1929年蒋、冯、阎大战之际在南京会晤蒋介石》、《阎白访问记》、《再度访阎记——1931年北方政局变化中的阎锡山》等。

后世纪念

《回忆胡政之》胡玫、王瑾编。2009年6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胡政之孙女胡玫和外孙女王瑾编写了《胡政之先生纪念文集》,收入胡政之生前的朋友和同事所写的回忆、纪念文章20多篇,但该书只能以内部文集的形式出版。而此次出版的《回忆胡政之》是在《胡政之先生纪念文集》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发现的一些回忆文章,并增补了不少与纪念胡政之有关的新内容。所收文章,不少出自与胡政之有过师谊之情的人之手,这些人日后又成为报界乃至政界学界的名流,如查良镛(金庸)、杨历樵、萧乾、曹聚仁……文集记录了胡政之逝世后后人的思念,也保存了大量与胡政之立身行事有关的文献资料,能给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胡政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