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弦口闸

更新时间:2023-05-04 20:28

又名“调弦闸”,位于湖北省石首市调关镇之西的荆江南大堤与八一大堤交汇处,但属湖南省华容县专管。涵闸规格为三孔(每孔3×3.5米),总宽9米,设计流量为60立方米/秒。在距地面约10米的地下,是一座有3个孔的水泥闸口,每个闸孔宽约3米。闸口上方,是一座高约3米的白色小房,上面写着四个大字:调弦口闸,是调关镇的标志性建筑。

得 名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驻襄阳大将军杜预为平吴定江南,大举动用民力在此修建运河。当时北方军队欲进入洞庭湖,只有岳州洞庭湖口一条水路。而洞庭湖口风大浪急,险象环生,且自荆州而下路途遥远,于是襄南大将军杜预不得不思考另辟一条路径。通过深入民间调查,他们发现洞庭湖北岸有一条名叫沱江(今华容境内)的河流与长江干流十分接近(但不连通)。人们看到:如果将沱江与长江贯通,则可大大缩短自荆州入洞庭湖的路径(不必绕道洞庭湖湖口),并且相对安全隐蔽且利于航行。经过权衡,杜预毅然下决心开凿了此运河。因其进水口地处春秋时期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地,故取名“调弦口”。后来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历 史

调弦口是著名的荆江四口(长江入洞庭湖之口)之一,是继太平口形成后、因郝穴堵口、在明隆庆年间疏开的。清道光年间,调弦口又渐渐淤塞。至咸丰年间,官府再次重开调弦穴,并设水路关卡,将调弦口改名调关。1958年,人民政府因当时形势需要,下令将调弦河堵塞(堵口建闸)。自此,南下的长江水在这里被调弦口闸封住,阻挡了江水经调弦河通向东洞庭湖的通路。调弦河成为内河,湖北境内河段严重淤塞,几乎失去了调水蓄水功能,昔日百舸争流的情景一去不复返。

水 文

调弦口有水文实测资料始于1930年,断断续续到1958年:占长江干流枝城来量的2%到3%,分沙量占四口入湖沙量的5.88%。这些数据都说明调弦口分流对长江来说微不足道,可是对两岸近百万亩农田的防洪排涝影响很大。

调弦口闸的墙壁上画着一条红线,标注“1998年水位”,这就是1998年8月17日长江发洪水时调弦口所到达的水位。40.5米,当时洪水漫过地面,有半人多高。

堵 口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大跃进‘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导下,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以及‘为了增垦支援农业合作化以满足国家社会主义的工业建设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把粮食生产作为各级工作的重点,全国各地刮起一股围湖造田风,“以粮为纲”“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标语口号铺天盖地。湖南方面某些领导作出了围垦钱粮湖(洞庭湖的一部分)的决定。当时,湖南方面的口号是:找洞庭湖要“钱”、要“粮”。钱粮湖与调弦河相通,而要围垦此湖,必须得先行堵住上游河流来水。于是,湖南方面向湖北省提出了“堵塞调弦口”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了大面积围垦。调弦河下游要围垦钱粮湖农场,需要堵口来减轻防汛压力。1958年5月20日,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江西省委书记邵式平等,在国务院总理会议室举行了三省水利会议,会上确定了调弦堵口的决议。

湖南、湖北也在会后达成协议:“当监利水位达到36米,根据上游水情水位将继续上涨,有超过监利1954年实际水位36.57米可能时,调弦扒口分洪。”

建 闸

1958年冬,湖南方面先后动员上万民工到湖北调弦口组织施工,其第一期工程历时一个冬春。

1959年初,湖南方面在闸基开挖至接近完工时,因设计人员工作失误,且坝址地基不稳造成滑坡塌方,致使基本竣工的闸基报废,堵口工程受到了很大影响。由于损失太大,其主要责任人后来受到了刑事处分。1959年春,湖南方面又重新选址组织施工,在河口右侧大堤拐了一个弧形大弯。于是,后来在口门西侧形成了一个四、五亩大小的水潭(此潭至今仍可以见到)。

是年5月,刚建成不久的闸身不料又出现质量事故。一次雷雨过后,闸身自纵、横向发生异常沉陷和位移,闸门止水设施悉被破坏。湖南方面当即又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补救处理,墙体和拱圈得到了加固夯实。8月,调弦口闸试行开闸放水。

两省协商,对闸门的启闭使用作出了严格规定:调弦口闸由华容县派专人管理,调弦口闸管理所设在闸门附近。长江水位37米以下时,湖北方面对湖南使用该闸不予控制;水位37至38米时,湖南方面使用该闸要征得湖北方面同意;水位38米以上,调弦口闸不准使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