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道

更新时间:2023-02-21 10:16

鬼道有四种释义,分别是:

词语信息

【释义】

1、正一道。在汉晋的历史文献中,多称张陵之道教为“鬼道”,称其道徒名为“鬼卒”。

2、古代郊祀祭坛相连接的通道。

3、方言,机灵。

4、佛教六道之一,饿鬼道的简称。

详细解释

1、正一道(天师道)的真实情况:

在汉晋的历史文献中,多称张陵之道教为“鬼道”,称其道徒名为“鬼卒”。《三国志张鲁传》曰:“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曰:“李特字玄休,略阳临渭人也。祖世本巴西宕渠賨民。种党劲勇,俗好鬼巫。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所谓“鬼道”,亦即“鬼巫”,即巴蜀地区的古代巫教,这说明张陵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与巴蜀巫教关系甚密。与其它地区、其它民族相比较,巴蜀氐羌族人的鬼道有几个鲜明的特点:(1)对纵目三眼神的崇拜,(2)对三官的崇拜,(3)追求长生不老的仙道传统,(4)驱鬼降魔的原始巫术。

在巴蜀古代民族信仰的原始巫教的基础上,“鬼道”遂发展成为“天师道”。蒙文通说:“《晋书》又记:五斗叟郝索聚众为乱。叟即西南民族之称,知五斗米道原行于西南少数民族,符簶之事始于张道陵,符簶固非中国汉字也,故余疑其为西南民族之宗教而非汉族之宗教。”张陵继承改造了巴蜀氐羌民族的巫教,从此西南少数民族的巫师文化被纳入道教,成为道教思想重要的组成部份。可以说,张陵正一盟威之道的直接渊源就是巴蜀氐羌民族的原始巫教——鬼道。李膺《益州记》:张陵避病疟于丘社中,得呪鬼术书,遂解使鬼法。入鹄鸣山,自称天师。汉熹平末,为蟒蛇所噏。子衡奔走,寻尸无所,乃假说权方,以表灵化。

三国志·魏书八·张鲁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

后汉书》载:张衡妻“始以鬼道”、“兼挟鬼道”,“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其母好养生,“有少容”,“兼挟鬼道”,往来于益州牧刘焉家。张鲁通过其母与刘焉家的关系,得到信任。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刘焉家,刘焉遂任鲁以为督义司马。

新唐书·康承训传》:“勋好鬼道,有言汉高祖庙夜阅兵,人马流汗,勋日往请命。”

昭梿 《啸亭杂录·徐中丞》:“公深愧以鬼道设教,而满庭胥吏皆有见闻,不能掩也。”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人事不修,群趋鬼道,所谓国将亡听命于神者哉!”

2、古代郊祀与祭坛相连接的通道。

史记·封禅书》:“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司马贞 索隐:“司马彪《续汉书·祭祀志》云:‘坛有九陛,通道以为门。’又《三辅黄图》云:‘上帝坛八觚,神道八通,广三十步。’”《史记·孝武本纪》:“亳人薄诱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用太牢具,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3、方言,机灵。

老舍小坡的生日》十:“遮眼的更鬼道,忽然一回身,把后面的小猴,一下捏在地上。”

4、佛教六道之一,饿鬼道的简称。

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计氏﹞於景泰三年六月初八日失记的时自经身故。诚恐沉沦夜海,未出人天;久绝明期,尚羁鬼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