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社

更新时间:2023-05-20 12:13

明末文社组织。主要成员有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几社

历史背景

他们的文学主张颇受前后七子的影响故国的怀念。清兵南下时,夏允彝、陈子龙等人曾起兵抗清。

崇祯元年(1628年),张溥周钟以选贡生入都,杜麟征和夏允彝也来到京师,并相互结识。他们“目击丑类猖狂,绝绪衰息,慨然深结,计树百年。”于是杜麟徵等约同在京师的28人结燕台十子之盟,主要有:杜麟徵、米寿都、陈肇公、杨廷枢罗万藻艾南英章世纯、朱健、朱薇、张采、宋存楠(后改名宋征璧)、夏允彝、王崇简等。当时东林人士受到阉党的沉重打击,在朝中的势力极弱,只有黄道周郑鄤等人在位。燕台十子之盟的成员与他们“深相接纳,时一过从,借文章欣赏通达声情,冀得一日遇合,翻已覆之局,扶不绝之线。”燕台十子之盟,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继承东林的事业,参与政治,与阉党斗争的宗旨。

因为久试不第的关系,杜麟征和夏允彝便谋求以文会的方式联合松江的士人,共同钻研制艺。在天启七年(1627年)到崇祯元年(1628年)之际,太学生杨廷枢上书言魏忠贤配享文庙一事,几堕不测。戊辰会试,苏松地区只有张采和杜麟征等三人得中,燕台十子的大部分都落第。诸人南下之时,“相订分任社事,昌明泾阳之学,振起东林之绪,以仰副去邪崇正之新主。”崇祯二年(1629年),复社和几社成立,分别有《国表》之刻和《几社六子会义》之刻。张溥是复社的创始人,陈子龙、夏允彝等人则是几社的创始人。

几社命名的由来,据杜登春《社事始末》,“几者,绝学有再兴之机,而得知其神之义也。”姚希孟《壬申文选序》亦云:“近有云间六、七君子,心古人之心,学古人之学,纠集同好,约法三章。”可见几社的建立,也旨在“心古人之心,学古人之学”。这一主张在陈子龙的《壬申文选凡例》得到集中的体现。

按照《社事本末》的记载,几社倡立的元老是“几社六子”:杜麟征、夏允彝、周立勋、徐孚远、彭宾陈子龙。实际上,应该是“几社七子”,另外一个是李雯。可能因为李雯在鼎革后仕于新朝,杜登春才有意将他的名字抹掉。在几社刚一成立时,只有六个人。这年陈子龙二十岁,“闻是举也,奋然来归。”诸人为他“精通经史,落纸惊人”的才学叹服,于是成七子之数。他们鼓吹:“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几神之义”(杜春登《社事始末》),故名“几社”。他们的文学主张颇受前后七子的影响,反对“公安”、“竟陵”。但他们是站在现实政治的基点上尊古复古的,作品对时政的混浊,民生的疾苦有所揭露。明亡后的作品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清兵南下时,夏允彝、陈子龙等人曾起兵抗清最终壮烈殉国。

自从崇祯元年(1628年)的燕台十子之盟以来,一直到福台新咏社,几社存在了近半个世纪。从崇祯二年(1629年)几社正式成立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几社正式分出求社和景风社,是几社最稳定兴盛的时期。由于几社七子的努力,这个时期确定了松江社局的宗旨,奠定了松江社局的学术基础和声望,也造就了鼎革后推动松江社局继续发展的人才。所以这十年当是几社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几社的经世之学和文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奠定了几社的学术文化基础。鼎革后,几社及其分支一再分化,虽然派别很多,但仍逃不出几社的范围,象原社和春藻堂,就是想依循几社,恢复几社(1629-1642)的局面。但时代的变迁,决定了他们的愿望不可实现。鼎革后松江三十余年的社局,可以说是鼎革前几社的延续。几社的骨干顾开雍和杜登春在这几十年里与松江的社局相始终,正说明了这一点。尽管鼎革后松江社局中几社之名渐微,但它的影响却渐增。可见松江的社集,其原原本本,都在几社。

几社六子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人。陈子龙是“几社六子”之一,虽然在加入时最年轻,但是很快以其杰出的诗文才能成为几社的领袖,与夏允彝被世人合称为“陈夏”。陈子龙诗、词、文、赋兼工,诗歌方面,被誉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朱东润和施蛰存等人更是认为其诗歌代表明代诗歌最高成就,词方面,陈子龙被公认为“明代第一词人”;并对清代词的复兴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陈子龙策论散文别具一格,吴伟业认为其散文可媲美苏轼、苏辙兄弟(吴伟业《梅村诗话 陈子龙》:“其四六跨徐、庾,论策视二苏,诗特高华雄浑,睥睨一世。”);陈子龙骈赋深得战国和汉代骈赋名家之妙,留存篇目虽少,但是精品却不少,被一些人推许为“明代骈文第一”。陈子龙崇祯十年中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明亡后,坚持抗清,被捕,被押途中趁守卒不备跳水自杀殉国,年仅39岁。

陈子龙因为抗清而死,他的作品在死后一百多年一直是禁书,不能公开流传出版,导致一些珍贵的明末别集刻本渐渐散佚甚至绝版,直到乾隆年间,乾隆表彰明代忠烈,陈子龙等26人获得级别最高的“专谥”,谥号“忠裕”,他的作品才开始公开流传,民间热心人士和他的文学思想追随者开始搜集刊刻他的全集。经过王昶等人的长年累月的努力,陈子龙生前所写的各种体裁的作品,多数被收集在清嘉庆八年(1803)刊行的《陈忠裕公全集》中,另外一部分文章收录于《安雅堂稿》。《安雅堂稿》是明末刻本,为陈子龙自选文集,王昶等人发现这个珍贵刻本时,《陈忠裕公全集》已经刊刻完成且将付印,因此只好不将《安雅堂稿》收入,因此《陈忠裕公全集》是“非足本”,并非真的“全集”。即使如此,《陈忠裕公全集》的出版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表明一代文学宗师的作品终于基本上被收齐出版。

陈子龙诗文集有《属玉堂集》、《平露堂集》、《陈李倡和集》(与李雯的诗歌合集)《湘真阁稿》、《三子新诗合稿》(与李雯、宋征舆的诗歌合集)、《焚馀草》(明亡后陈子龙学生王澐搜集的诗词遗稿)诸稿;词集有《江蓠槛》、《湘真阁存稿》。这些诗词文在嘉庆年间被收入《陈忠裕公全集》。

夏允彝

夏允彝(1596~1645),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崇祯初年,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成“几社”,为“几社六子”之一。崇祯十年(1637)进士,任福建长乐县知县,能体恤民情,革除弊俗。7年后,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监国,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次年,清兵进攻江南,他与陈子龙等起兵抗清,兵败,于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节,时年50岁,死后谥“忠节”。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幸存录》等。夏允彝文学造诣和民族气节,和陈子龙齐名,世称“陈、夏”。

杜麟征

杜麟征,生卒年不详,明朝人。畿社六子之一。杜麟征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崇祯二年(1629年),夏允彝、杜麟征二人以“老困公车,不得一二时髦新采,共为熏陶,恐举业无动人处”,与夏允彝、周立勋、彭宾、徐孚远、陈子龙等六人,在松江成立“几社”,社名的含义:“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几其神之义也”。称为“几社六子”。有一子杜登春。

徐孚远

徐孚远(1599—1665),字闇公,晚号复斋,江苏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为万历首辅徐阶小弟徐陟的曾孙,明末诗人。崇祯二年(1629)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麟徵‎、周立勋六人组成文社“几社”,以道义文章名于时。与陈子龙、夏允彝交厚,为“几社”创始人之一,并加入“复社”。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时民变迭起,天下大乱,乃研习兵法,有救国利民之志。曾与陈子龙主编《皇明经世文编》。 明亡后曾起兵抗清,后追随郑成功到台湾。著有《钓璜堂集》、《几社会义集》等。

周立勋

周立勋,字勒卣,茂源从子,与同里陈子龙、夏允彝齐名,为“云间五子”、“几社六子”之一。以太学生屡试不第,留滞南雍,未几客死金陵(南京),年四十三卒。几社同人中,朱灏最长,立勋次之。

彭宾

彭宾,字燕又,一字穆如,江苏华亭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祖顺治初前后在世,明崇祯三年(公元一六三O年)举人。入清,官汝宁府推官。彭宾与夏允彝陈子龙友善,而文章则各成一格。彭宾去世后,遗稿散佚,康熙末其孙士超掇拾残剩,为《搜遗稿》四卷,凡文三卷,诗一卷,《四库总目》始传于世。

最后命运

徐孚远少时,尝与陈子龙、夏允彝言志,慷慨流涕说:“百折不回,死而后已。”夏允彝说:“吾仅安于无用,守其不夺。”子龙说:“我无闇公之才,而志则过于彝仲,顾成败则不计也。”后三人皆如其言。夏允彝在抗清失败后,为避免再次受失败的打击,殉国;陈子龙继续抗争,最后被捕,在押往南京受审途中跳水自杀,英勇殉国,徐孚远漂流海外,继续抗争。这三人是几社中最有气节者。

至于杜麟征和周立勋均在明朝灭亡前病逝,彭宾后来当了清朝官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