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柱屋

更新时间:2024-07-03 20:49

千柱屋,又名斯盛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中规模最宏大的台门,当地人又称对面新屋,位于浙江省绍兴诸暨东白湖镇斯宅村(原属于螽斯畈自然村),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为当地巨富斯元儒的住宅。“千柱屋”砖木结构,气势恢宏,建筑面积占地6 9 0 0 多平方米,有屋1 1 8 间,弄3 2 条。内含1 0 个天井,屋柱盈千,故名“千柱屋”。

概括

斯盛居,俗称千柱屋,位于螽斯坂自然村东首,当地居民又叫新屋。因千柱屋的斜对面有一座古建筑上新屋,内部结构及门额雕刻都相同,不过面积只有千柱屋的一半,建造年代略早于千柱屋,也是斯元儒所建,故称千柱屋为新屋。其正大门青石门额上镌有“于斯为盛”四个九叠篆大字,系临摹宋代大书法家米元章所书,十分醒目。额枋两侧凿刻篆字和鹿、松、梅、人物、花卉等图案,做工精细。“于斯为盛”出于《论语》及《礼记正义序》等文献,《论语》云:“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礼记正义序》云:“郁郁乎文者哉三百三千,于斯为盛。”在湖南长沙岳麓书院门额正中刻有“岳麓书院”,两边题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一副。因长沙是楚国的国都,它的意思是只有楚国的地方人才济济,而且也是最强盛的国家。于斯,同“于此”,即“在此”。盛,兴盛,昌盛之意。而千柱屋门额上的“斯”字,除此本义外,同时亦寓“斯氏”之意,有一语双关之妙,也就是说姓斯的在这里最为兴旺、昌盛。确实如此,自斯氏在斯宅定居以来,已将近50世,1100多年,久盛不衰,不断繁衍生息

斯盛居,于1798年由三十二世孙斯元儒建造。斯元儒(1753.10-1832.1),字翼圣,太学生,议叙登仕郎清制吏部考核官后,对成绩优良者加级或记录,以示奖励,称仪叙。登仕郎。文散官名,清正九品概授豋仕郎)。他以做山货生意发家致富,是当时诸暨的著名富商。

整个斯盛居东西通面宽108.56米,南北纵进深63.10米,总占地面积6850平方米。门前建有晒场一个,长110米,宽19.50,,面积2145平方米,在深山坞底里有这么大的活动场所,很为少见,这也是千柱屋内居民在劳作之余,饭前茶后,相聚唠叨家常之处。特别是在夏天的晚上,辛勤劳作一天的村民们,大家躺在自已编制的土虅椅上,手拿一把自编的花边麦草扇,旁边泡一杯自己炒制的石笕名茶,三五成群,享受着山间吹来的阵阵凉风,聆听门前的潺潺流水声。海阔天空,畅谈国事、家事、农作事,真是优哉悠哉。

千柱屋坐南朝北,南依笔架山,北朝蝙蝠山,山脚下的上林溪水缓缓流淌。整座巨宅建有门楼五座。居中为正门,高3.35,宽3.20米。东西两侧各设边门两座,高度为2.78米,宽为1.36米,比正门略小。为单数5个门台,而单数正是我们诸暨农村建房的特色,它代表的是对称与平衡。细心的人还会发现绍兴萧山等地的房屋建筑有所不同,门大都为双数。这是因为诸暨方言双的“双”字谐音“伤”,故诸暨人不建造双数房子,往往中间设公堂一间,兄弟分家,大的在左首,小的在右首,中间一间为公用,一直流传至今。千柱屋门楼均系青石、砖雕制作,镌刻人物、山水等图案,形像生动逼真,极其精美。正门两边砖墙上,分嵌一个似狮子头,一个象铜钱,两块石雕中问有拇指粗的一洞相通,这叫栓马石。正门上方刻有两只蝙蝠同衔一个铜钱的石雕,“蝠”同“福”谐音,当地民间以蝠喻福,主人别出心裁地让两只蝙蝠衔上一个铜钱,足见经济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左侧门额的一幅青砖雕刻图案更耐人寻味。其上刻船两只,一大一小,小船向外,大船向内行驶。它的寓意是大船进小船出。把山里的土货装出去,把外面的日用品和生活资料等运进来;也寓有大钱进,小钱出的意思,是生意人家企盼赚钱的心理写照。第二道门门额刻有“出将入相”之图案,其意是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宰相。勉励后代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技艺和强健的体魄,文武兼备,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材,真可谓用心良苦。第三道门门额上刻有“文王推车”的典故。主人用这则故事教育子孙后代,要成大事者,必须有周文王礼贤下士,敬老爱幼的思想,克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高傲姿态,意味深长。最后一幅为“彩楼配”王三姐抛绣球招亲,意在颂扬坚贞不渝的爱情,意义深刻,回味无穷。

历史沿革

千柱屋,位于浙江诸暨东白湖镇斯宅村,离市区约30公里,因屋有千柱而得名。由里人斯元儒建造。斯元儒(1753-1832),字翼圣。太学生,议叙登仕郎。道光二年(1822)七十岁,旌“五世同堂”。道光间建县试考棚,输二千金。奉旨准建“乐善好施坊”。千柱屋现为斯姓后裔居住。

清朝嘉庆年间,农家子弟斯元儒从西施故里诸暨出发,迈上了寻找富裕的旅途。像他这样怀揣着梦想走出山坳的很多,许多人不过是解决了温饱而已,而他却带着千万两银子荣归故里。

斯元儒回来的首个大动作就是建筑千柱屋,将一座巨宅里弄出121间楼屋,1322根柱子,将富豪大家族的排场发挥到令乡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走遍千柱屋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晴不见日,雨不湿鞋”,后人将千柱屋视作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筑。

在任何一个年代,富裕的生活都是人们追求的首要目标。富裕,意味着可以实现很多梦想。说低一点,可以吃饱吃好,娶个年轻漂亮的媳妇;说高一点,可以盖豪宅,助乡邻,厚德载物。

在西施故里诸暨的荒山野岭中,一条清澈的溪流曾经承载了斯元儒的梦想,清朝嘉庆年间,他从这里出发,迈上了寻找富裕的旅途。像他这样怀揣着梦想走出山坳的农家子弟很多,许多人不过是解决了温饱而已,而他却带着千万两银子荣归故里。这颇让人觉得蹊跷,他自己又不解释。于是,乡人就猜想他一定有什么奇遇。至今斯宅一带还流传着他无意间为一个强盗头子付了饭钱,而得到丰厚回报的传奇故事。

其实,斯元儒的生意经一点也不神秘,先是将山里的茶叶、桐油、杉木运到无锡太湖一带卖,然后再涉足其他行业,将生意做大。斯元儒花钱盖千柱屋,将一座巨宅里弄出121间楼屋、1322个柱子,将富豪大家的排场发挥到令乡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说明他是追求世俗荣耀的商人。然而,他又是一个深明大义、乐善好施的慈善家。有一年,诸暨闹灾荒,斯元儒个人就捐了两万两银子;后来诸暨要修建举人赶考的考试棚,他又率先捐了两千两银子。也难怪连道光皇帝都要钦赐匾额表彰他:“活十万户饥民不让义田种德,庇廿四乡学士允称广厦树功。”为富最怕不仁。有了仁义,这斯家的兴旺发达就是可持续的。

千柱屋内共有200多人口,其中斯姓占90%以上,而且大多是斯元儒之后裔,其余人家则是1951年以后陆续迁入的。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维修过程中,大家形成了一种共识,把千柱屋当作祖宗的遗产来看待,自觉承担起把它保护好、管理好的责任和义务。尤其在那动乱年代,斯姓族人在所有的雕刻上面(包括砖雕、木雕、石雕)偷偷地用石灰或泥土封盖起来,面上写上标语口号,使这些文物得以基本保持完好,实让后人赞叹。

传说

千柱屋屋架竖起时,近千根屋柱象树林般一片,吸引了四乡人群都来看热闹。有个换糖佬夹在其中,随口说道:“屋是造得勿错,可惜用的是杂木。”这话恰好被斯元儒听见,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了换糖佬一记耳光,“你凭什么说我造屋的是贼木?”换糖佬也不计较,解释道:“我说的是杂七杂八的杂木,没说你斯财主偷。”随后走了。千住屋落成,斯元儒准备办新屋酒,一算,光肉猪就要300头。他亲自去义乌采办,不想又碰上了换糖佬。换糖佬拖了斯元儒去家里做客,斯元儒才知道换糖佬住的竟也是一幢千柱屋,而且一色的杉木到脚。临别时,换糖佬送给斯元儒“盘小肚大”四个字,斯元儒一扑通,脸红了,想想自己是肚小盘大,一心与人家争富,不赢不肯歇……此后,斯元儒竟颇多善举,赈济灾民,捐资助学,道光皇帝还曾钦赐“乐善好施”匾额呢。传说毕竟是传说,斯元儒与换糖佬的瓜葛未必发生过,也没听说义乌另有一座千柱屋,但故事倒是传达了千柱屋用料讲究的信息。

建筑布局

该建筑分布5条纵轴线,3条横轴线,为庭院式组群布局。坐南朝北,通面宽124米,纵进深60米,总占地面积约7400余平方米。各纵轴线北端均设重檐式门楼,共5座,全系青石、砖雕制作,镌刻人物、山水图案,皆形象生动逼真,极其精美。其实,千柱屋的造作是颇讲究的。它正面有五扇大门,居中一扇最为高大,嵌着青石凿成的“于斯为盛”四个篆体字。五扇门厢均用青石打制而成,门楣上方有丰富的砖雕装饰,或人物,或花卉,或动物,无不生动细腻。环宅的四面高墙,还有几十扇青石透雕的花窗,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宅内门窗,梁桁,亦多是精雕细刻。木雕不宜用杉木,这恐怕就是千柱屋子用杂木的缘由了。

千柱屋以正厅为中轴线,两侧分置8个四合院,辟10个天井,各院之间,以檐廊相通。整座建筑有楼屋121间。梁、柱、门、窗、墙均有装饰,规模宏大,颇具特色。

千柱屋正厅门楼制作讲究,其门额以青石制作,上镌“於斯为盛”4字,为九重篆。门额四周用砖雕人物、山水、龙凤等图案装饰。过门楼即为正厅,五架抬式结构。正厅两侧分设“丛桂堂”、“双槐堂”、“福寿堂”、“仁寿堂”,均用青石镌刻楷书堂名镶嵌于壁上。今尚保存有“孝廉方正”、“彤管重辉”、“一枝挺秀之轩”、“石涧听松之馆”等匾额多方。屋内廊柱林立,门户重重,玲珑剔透,令人目不暇接,有入五里雾中之感。

山野里的豪宅大院依山面溪而立,黛瓦粉墙,气势恢弘。整座建筑以正厅为中轴线,两侧分置8个四合院,辟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各院之间以檐廊连接沟通,每个家庭相对独立,却又以长廊相连,互不隔离。因此,走遍千柱屋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晴不见日,雨不湿鞋”。也难怪人们要将千柱屋视作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筑。

从正大门进入,依次为门楼大厅和座楼共三进,为该建筑之主轴线(也称中轴线),三进之间都有宽敞的天井相隔。它以主轴线为中心,东西侧各分设辅轴线两条,并与主轴线垂直,作为对称式布局。四条与主轴线平行的辅轴线上,各有前后两个楼式四合院,前后两院又由横向的“通天弄”相隔。由此形成了整座建筑分设八个四合院的格局,辟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内部各院以檐廊相互连接沟通。因此,走遍千柱屋,可以晴天不晒太阳,雨天不湿鞋帽。更令人称奇的是整座巨宅构件中竟不用一枚铁钉,全部用竹钉或木钉代之。千柱屋建筑大都为杂木,其中以香榧板栗木为主。

进入门楼,为面房三间,通面阔14.06米,通进深8.22米,二层楼房后重檐,各缝梁架穿斗式,分为前后双步外带单步七檩用五柱。其中明间栋柱不落地,立于二层楼面上,穿枋承托楼阁栅木和楼地面。后檐廊步开敞式,船蓬轩结构,月梁上立两柱承托两轩檩。明间前檐辟石库大门,大门体积宽大,整体较为厚重,但又不失其挺秀,门上方为嵌入式门罩,砖雕斗拱承托出檐,两侧翼角起翘。明间后檐立板门一樘,东西次间花格门窗。6扇格式大门,上雕6幅孝子图,组成千年传诵的“埋儿奉母”、“负米养亲”、“卖身葬父”、“哭竹生笋”、“孝感动天”、“卧冰求鲤”等“二十四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勉励后世子孙效法古人,克尽孝道,由此可见千柱屋主人的良苦用心。

过门楼即为正厅,五架抬式结构,面房三间,通面宽14.06米,其中明间宽5.02米,东西次间各宽4.52米,通进深10.32米,屋高8.56米。三明间为开敞式,青石屋面硬山造。风火墙前三峰,后用四峰。粱架结构,明间五架抬梁前后外带双步九檩用四柱,扶脊木稳固脊檩,抬梁用材较大,直径达55厘米,金柱腹径42厘米,覆盆柱础。山缝穿斗式,分心前后双步外带双步九檩用五柱。双步梁以下各施枋一道,前檐柱施牛腿承托挑檐。透雕牛腿,有鸳鸯菏花、松鹤长青、凤凰梧桐、乌雅反哺四种图案。其意是祝愿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祝福父母长辈健康长寿;希望子女长得英俊潇洒美丽漂亮;教育后代要尊老爱幼饮水思源。.四只“牛腿”的造型逼真,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使人久久不愿离开。整个大厅宽敞明亮,可摆30多桌酒席,是千柱屋内住户婚丧嫁娶、会亲宴客的好场所,也是商讨公务集会的处所。平时经常可以看到屋内居民劳作之余,静听音乐,拉扯家常,别有一番情趣。正厅两侧分设“丛桂堂”、“双槐堂”、“福寿堂”和“仁寿堂”,皆用青石制作门框和门额。每个堂内设两个四合院,各建筑中的门窗腰板上,镌刻着不同形态的梅、兰、竹、菊图案,以示春、夏、秋、冬的区别。每幅浅浮雕刻千姿百态,无一雷同。置身其中,廊回路转,步移景换,目不暇接,犹如进入建筑的迷宫。在大厅正中的上方有“五世同堂”匾额一方,为斯元儒立;在大厅正中前方横挂“乐善好施”、“襄成赈务”匾额两块,也为斯元儒立。在大厅左前方横挂的“岁进士”为斯也舫立,“明经”为斯穉湘立。大厅右前方横挂的“孝廉方正”为斯鹤龄立,“两世三节”为徐氏、赵氏、郦氏所立。右面墙壁上横挂“青年矢志”匾额一块,为斯葆恩妻立。左面墙壁上横挂“文魁”匾额一块,为斯子梁立。其他还有“节孝”、“彤管重辉”、“一枝独秀之轩”、“石涧听松之馆”等匾额多块。

整座古宅所有室内的地面,都用“三合土”铺浇,其牢固程度丝毫不逊于当今的水泥地面,至今保存完好。建筑中各通道的过间门道,都配有精致的门套,其上精雕各种山水、人物、花卉等图案,实属罕见。

明间后金柱横向置屏门6扇,纵向金柱与檐柱间各设双扇门板,右进左出,而6扇屏门平时都是关闭着的,无人敢开启它。只有在操办丧事的情况下,才能由族长亲自打开。这一条规矩到现在还被遵守着。后厅(即为穿厅)的结构布局与门厅截然不同,穿厅平面呈“凸”字状,凸出部位廊步与大厅明间连接,也为三开间,面阔与大厅一样。明间也为五架抬梁结构,五架抬梁上置两莲花瓜柱支顶金桁,中夹垂悬式瓜柱支顶脊桁。结构独特,边缝穿斗式,分心前后双步五檩用三柱,屋高5.86米。因此前厅显得宏伟、气派、庄重,后厅却文静、优雅。东西两侧各有雕刻精致的6扇落地窗,上刻有12生肖,活灵活现。透过窗门见内设两个水井,既可养鱼.以供观赏,又可作消防用水,可谓一举两得。后厅也为五架式抬梁结构,梁上设荷花柱。东西两侧的抬梁结构,如稍加仔细观察,象一幅图画在墙上,但实际上全是木结构件。再往里走便是照墙。照壁长14.30米,高4.85米,居中辟大门,大门上部抹角做法,墙体上部饰线砖,砖制斗拱承托互古顶,照墙南面线砖以下即为《百马图》。

走过照厅便是座楼,内设堂屋(当地俗称公堂大间)三间,相互连通。通面宽为14.06米,通进深8.72米,后檐砌筑,各槰樑架穿斗式,分心前后双步外带单步七檩用五柱。其中明间两个栋柱没有落地,只有楼上一半。这就是人们传说的“千柱屋只有999根柱子”的典故了。这两根柱子不落地的主要原因是:屋主人迎送贵客时,能把轿子一直抬入堂屋前,不需要换人就能打转一圈。族人去世出殡时,棺材能在堂屋内掉好头,以顺势而去。在堂屋楼上设神台,用四块“一根虅”雕花栏板围出一个空间,用于供奉祖先神灵牌位。堂屋内有供桌1张,全用樟木制作,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可以转动。桌子上放一副蜡烛台和一只香炉。整个桌子都有精美雕刻,是一件不多见的文物。前几年曾有人愿出高价买走它,都被族人拒绝,现得以保存。

这种以座楼明间作祠堂的做法,在当地比较常见。重檐廊步与两侧辅轴线后楼,用廊步贯通,进深二米,船蓬轩结构,开敞式。各间前檐柱各设六扇格门,花格构图巧妙,细致入微,镶嵌篆字“寿”字及花卉等,明间的四扇格门圴雕刻着不同的人物、花卉图案。其中两幅令人深受启发,略作介绍。其一是图案上有一个人仰面托腮而卧,旁有一老人在尽情弹琴。这是主人刻意借用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典故,而实际上是向往一种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还有一幅是郭子仪拜寿,一个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人,面对一个赤着脚,身穿短袖的老人,拱手施礼。它的大致寓意是即使大富大贵,仍然不忘贫贱之交,要以礼相待,更不可瞧不起穷人。座楼前天井用卵石铺面,东南西三面设排水沟。跨出偏门,便是一条长长的弄,宽2.50米,全用鹅卵石铺筑,名曰“防火弄”,东西贯通,称之为“隔火弄”,它把“斯盛居”一分为三,两面各建风火墙,以防不测。巨宅的建筑者对消防系统考虑得十分周到,在每个四合院的天井中,均放置大水缸一只,每只可贮水10余石,以备灭火之用;同时消防通道也设计得十分合理,有五纵五横十条通道,通往宅外的大门也有12扇,真可谓四通八达。值得庆幸的是,200多年来,这里从未发生过火灾,即使有几次小火,也能及时发现而被扑灭。有人说靠的是祖宗庇佑,但实际上跟千柱屋内的斯姓后裔,有较强的保护意识密切相关。

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分两个台阶,第一台阶为一级,名曰:“一步登天”;另一台阶有两级,名曰:“步步高升”。寓意可谓深刻。同时,10个大天井,全用鹅卵石铺筑,中间略呈隆起状,容易泄水。天井四周都设有下水道,不管下多大的雨,下多长时问的雨,每个天井里没有积水,且雨止即干。天井铺筑的卵石图案有太极形、正方型、椭圆形等,形状各异。走遍巨宅的每个角落,你还会发现楼上,楼下的窗户也不一样。楼下窗为二层结构,外面是精制的石花窗,都用整块青石雕刻而成,里半部分为硬木窗,而且图案也各不相同。屋内有圆形冰裂石花窗,中问雕刻花瓶和鲜花,形象逼真。楼上的窗户更是形式多样,有正方形、椭圆形、梅花形、长方形、六边形八角形,真可谓千姿百态。且窗外部四周都用质地优良的青砖铺筑,看上去整齐美观。在整座巨宅内有如此多样的窗户,这在别的地方也是很少见的。

整座巨宅廊柱林立,门户重重,廊檐环绕,玲珑剔透,浑然一体。1999年宁波考古队对千柱屋测绘,发现房子的宽面与进深之比刚好构成“黄金分割”,而且理论数据与实际丈量只有3厘米误差。整个建筑的防火、防盗、通风、采光、排水系统鄀设计得极为合理。在八个四合院内,分别为斯元儒的四个儿子即霖槐、霖棣、霖楚、霖株所居住。各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贯通,充分体现了古人为大家族和睦相处而刻意营造的氛围,也反映了我国清代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宗法关系。

建筑特点

第一:它的布局十分严谨,有明确的轴线,在突出中轴的同时,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其占地面积不是向纵深推进,而是向左右两侧扩大,并严格讲求端正,这种布局有别于江南其它民居。斯氏民居的每个组群皆以高墙围护。外观十分封闭,俨然如同堡垒一般,具有良好的防卫功能,而这种强烈的封闭安全感,正是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和观念的一个体现。同时,为使封闭的外观得以丰富,打破单调与压抑,斯氏民居每个组群的单位几乎均筑封火山墙,其式样不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富于变化,装饰讲究,既具防火功能,又使建筑的外观参差起伏,富有美感。在建筑正立面又不遗余力营造大门和侧门,门罩和石窗雕刻各种吉祥图案,以纳吉气,独具风格。

第二:它的建筑外观雄浑,内部秀丽,具有外雄内秀的整体形态。细部处理技艺,出神入化,特别是中轴线上的门厅,大厅及座楼,它作为家族共享活动(祭祀,议事,仪式)的场所,构筑不仅选料上乘,用材硕大,且雕刻装饰繁复,工程浩大,尤其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大厅,面阔多为三间,开敞式,进入厅内,各自雕刻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且技艺娴熟,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门厅,座楼及内侧厢,多为重檐立面,装饰亦很讲究,门窗隔扇,木雕细致入微,构图巧妙,甚至连山墙犀头也以精美的砖雕,这些都给封闭的内院注入了温馨细腻的情感,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为江南民居建筑所罕见,斯氏古民居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堪称民间建筑艺术瑰宝。

价值艺术

一,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古建筑群是以斯氏宗族的聚居,演化发展而成,因而真实集中地反映了当地清代中后期以来乡镇发展的实际历史。斯宅有许多哲人英贤,人才辈出。真实地显示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活动的历史文化环境,也体现了诸暨中小城镇清代中后期至民国的历史发展。反映了当地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传统村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家族聚居为基础,以传统村落聚居形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同时代,同类型中具有突出代表性,在历史的遗存中实为珍贵。

二,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整个古民居建筑群中的格局体系,包括选址布局,空间关系,通风采光,防火防灾,生态环境等方面,在建筑,城市规划,传统村落研究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众多的建筑类型,特别是大型的丛厝式民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中建筑工艺之精美,规模之宏大,用材之考究,代表了清代中后期地方民居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高超工艺水平。在建筑历史上及传统民居建筑领域中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古式村落和家族背景,发展过程的保护和研究,可以对浙中山区的资源状况,社会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生活方式的演变过程,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起因和演变过程,南方古代文化传播史家族文化发展史等多个学科开展研究工作,还可以为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传播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大量的实物资料和研究对象。

三,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斯宅的古建筑空间变化丰富多彩建筑造型朴素大方,典雅秀丽,装饰华丽精美,雕刻工艺细腻,细部处理技艺精湛,出生入化,造型栩栩如生,在建筑艺术方面具有较高价值,同时它合理地,灵活地,巧妙地结合地形,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古朴自然,掩映于茂林修竹之间,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显得非常和谐,风景秀美,如诗如画,具有较高的景观艺术价值。建筑装饰上精工细作,石雕,砖雕,木雕,题刻,书法等技艺熟练,工艺水平高超,是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装饰艺术

千柱屋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广泛,形象生动,内容吉祥,表达了斯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反映了斯氏“天人合一”是哲学思想,是斯宅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杰作。

斯元儒毕竟见过世面,在千柱屋的规划设计上可谓煞费苦心。千柱屋正厅青石门额上,以篆体镌刻“于斯为盛”四字,取自孔子的《论语》,意为由此而兴盛,并巧妙地将自己的姓氏融合进去,寓意深远。正面的另外四扇大门,也像正厅门楼一样采用砖雕斗拱,双翼翘起,门额四周刻着各种瑞兽与花卉,与门额里的人物故事砖雕互相呼应,真是妙不可言。

过门楼即为正厅,五架抬式结构。正厅两侧分设“丛桂堂”、“双堂”、“福寿堂”、“仁寿堂”,均用青石镌刻楷书堂名镶嵌于壁上。今尚保存有“孝廉方正”、“彤管重辉”、“一枝挺秀之轩”、“石涧听松之馆”等匾额多方。院落里栽着桂树、槐树,经二百余年风雨,或已越过窗棂,或已高于屋檐。漫步其间,可以感受到耕读人家的古朴、清幽和安宁的意蕴。

砖雕

砖雕主要分布在门额、门楼上,透雕浮雕结合,以《百马图》为典型,百马图造型别致,栩栩如生,有嘶有鸣,有滚有立。

堪称绝品的当然要数千柱屋正厅照壁上的《百马图》砖雕,只见这些马儿坐卧行奔、安闲长嘶、嬉戏翻滚,神态各异;连牧马人也是姿态丰富,或歇或睡,或行或坐,无一雷同。背景衬以飞禽走兽,林木山水,可见雕刻工匠的技艺高超。

如果说“千柱屋”是荟萃万千气象的大观园,那么雕于正厅照壁上的《百马图》便是其中一块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了。整幅砖雕用21块长0.34米、宽0.30米的青砖拼接而成,总长7.04米。整个画面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造型生动,匠心独具。《百马图》雕琢成马为53匹,或卧或坐,或行或奔,或安闲自得,或引吭长蟖,或翻滚嬉戏,姿态各异,神形逼真,线条留畅,无一雷同。牧马人或拥腿闲聊,或挥手刷马,或倚膝欲睡,无不惟妙惟肖。背景衬以林木山水,飞禽走兽,佳妙意境。如若单独拿出其中任何一块,都能成为一幅动人的画面。整体布局严谨,工艺高超绝伦,堪称艺术珍品,是宝中之宝。砖雕两边还留有几块空白青砖,据说是主人让给后人“续雕”的,时向已过去了200多年,但没有人能续得上去。有人问为何要留几块空白青砖呢?是他虚怀若谷,希望后来者居上,还是他目空一切,认为无人能出其右?又或是因艺人猝然谢世以致半途而废,还是特意将真功夫“藏而不露”?这个问题只好让你自已去遐思寻味。1981年5月,《百马图》被诸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旁植的两株桂树,一为金桂,二为银桂,一大一小。在桂花飘香之时,走进这座巨宅,香气扑鼻,令人陶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千柱屋”门口4处砖雕的内容分别是:“大船进,小船出”“出将入相”“文王推车”“三小姐抛绣球(其旁为申公豹姜子牙)”。

木雕

木雕则以门枋、牛腿等为主。千柱屋的木雕丝毫不逊色于砖雕。门窗均为格扇式,分别用梅兰竹菊、吉祥如意、缠枝花卉等图案,大的盈尺,小的寸许,内容丰富,各具寓意,美不胜收。

石雕

石雕主要分布在石门框及石花窗上,雕刻层次分明。

笔锋书院

《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载:“笔峰书屋,在松啸湾之麓。襟山带水,曲折幽邃,门前曲池,红莲盈亩,夹路皆植红白杜鹃月季玫瑰桃杏梅柳,灿烂如锦,山上杂种松竹。有三层楼,朝揖五老峰。又有小池,水从石龙吻中喷出。林泉之胜,甲于一邑”。《志》中所载,而今大部尚存。书屋门前有盘槐两株,枝干老态龙钟,曲虬横卧,一若青狮,一若白象,皆为不可多得之古树名木,颇具观赏价值。屋前古木参天,均数百年物也,依然苍翠欲滴,生机盎然。

穿过千柱屋,就来到了笔架山下。屋后有鹅卵石铺成的石阶蜿蜒而上,而石阶的尽头就是藏于山腰上的笔峰书院。笔峰书院其实就是斯家的私塾,斯元儒在建千柱屋的同时建造了它,这再次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他的后代都是在这儿接受的文化教育,并培养了一些成才的子孙。笔峰书院内外遍植林木,有银杏水杉龙爪槐紫薇大叶冬青等,大多虬枝盘缠,都在二百岁以上。笔峰书院如今已经荒废,然而,那背靠巍巍青山,面对开阔原野的气势还在。迈进书院天井,灌木翠绿,奇花飘香,长满青苔的石桌、石凳、石缸,不能不让人感慨岁月匆忙的流逝,洗去了几多繁华!那些与鸟声一起悠扬的朗朗书声,早已消逝在历史的虚空之中。苍松翠柏掩映下的院落,也如风烛残年的老者,依稀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叹息。

旅行指南

交通

住宿

附近有农家的小旅馆,住宿条件不是太好,但便宜且有当地风情。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