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弟兄圣母骑士团

更新时间:2024-09-14 16:24

条顿骑士团(拉丁语: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eutonicorum;德语:Deutscher Orden),又译德意志骑士团,正式名称为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弟兄圣母骑士团(拉丁语: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heutonicorum Ierosolimitanorum;德语:Orden der Brüder vom Deutschen Haus Sankt Mariens in Jerusalem),是神圣罗马帝国中世纪时期天主教军事组织,著名的三大骑士团之一。早期成员均为德意志人,骑士团屈服波兰后被迫接受波兰人

简介

1198年3月5日,条顿骑士团成立于阿卡(Acre),今以色列境内,其后一直以阿卡作为总部至1291年。

1224年条顿骑士团在征服普鲁士地区和古普鲁士人后建立条顿骑士团国

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霍亨索伦家族阿尔布雷希特被选为条顿骑士团大团长,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的近亲。在马丁·路德的影响下,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教廷的联系,宣布条顿骑士团国世俗化,骑士团领地改为普鲁士公国,阿尔布雷希特自任普鲁士公爵,但条顿骑士团作为一个组织仍然存在。

1809年,拿破仑解散了作为军事组织的条顿骑士团。

1929年,教皇庇护十一世下令,条顿骑士团成为纯宗教修士会,以协助与公益性质现存至当代。

历史沿革

兴起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年-1099年),是唯一一次胜利的东征,共有约10万人参加。

骑士十字军兵分四路,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随即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城夺地,占领了土耳其人都城尼凯亚等城,大肆掳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战役),进城后杀了7000人,接着按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十字军横征暴敛,促使人民不断起义,政权动荡不定。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年-1149年),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土耳其人于1144年占领爱德沙,是这次远征的起因。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安纳托利亚被土耳其人击溃。法国十字军攻占大马士革的企图也落了空,故这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1192年)期间,来自德意志地区的骑士多次获赠土地和城堡。1195年4月,香槟区的亨利伯爵赠提尔(Tyre,今黎巴嫩境内)作为据点,1196年3月再赠其在雅法(今特拉维夫附近)的封邑;另有德皇亨利六世在1197年年赠送意大利和西西里的教堂,修道院和医院,逐渐在耶路撒冷地区形成势力。

1198年3月5日,条顿骑士团成立于阿卡(Acre),今巴勒斯坦境内,其后一直以阿卡作为总部至1291年。

1199年9月19日,教皇英诺森三世颁布训令,规定条顿骑士圣殿骑士一样披风(白色披风,上绣红色十字和宝剑),戴黑色十字章,执行医院骑士团一样的团规。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目的本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后行动的基地。十字军主要由法国和意大利贵族组成,在没有足够的金钱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军按威尼斯贵族将领的建议转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扎达尔)。并利用拜占庭国内的纠纷转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城三天。

大战过后,威尼斯占去拜占庭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别是雅典公国亚该亚公国

13世纪初,随着医院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对立加剧,医院骑士团拉拢条顿骑士团以对抗控制着耶路撒冷地区主要军事据点的圣殿骑士团,其间条顿骑士团从医院骑士团手中获得马加特堡。

1210年,赫尔曼·冯·萨尔扎(Hermann von Salza, 1179-1239)担任条顿骑士团团长,条顿骑士团在其指挥下在耶路撒冷地区获得一定的胜利,并参与第五次十字军东征,进入埃及,但最后在曼苏拉战役(Battle of al-Mansura, 1221年8月30日)中惨败,埃尔曼·冯·萨尔扎与圣殿骑士团团长一同被俘。在埃尔曼·冯·萨尔扎担任团长期间,条顿骑士团获得教廷颁发的赎罪证(1216年2月18日),以及教皇霍诺留斯三世授予的113项特权(1221年1月9日)。

1226年,条顿骑士团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达成协议,获得普鲁士境内的所有贵族特权。

1234年,条顿骑士团赢得瑟格纳战役的胜利,教廷控制普鲁士全境,将之租借给条顿骑士团,但直到1285年,条顿骑士团才最终征服普鲁士地区,迫使普鲁士人改宗天主教。其间,1237年4月合并利沃尼亚宝剑骑士团,并于1241年初开始进军诺夫哥罗德公国

发展

不过时代总是在迅速变化,历史很快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机遇。

1211年,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二世(Andreas II)邀请骑士团前去帮助镇压库曼雷人(Kumanen),代价是将锡本布尔根(Siebenbürgen)地区(位于今罗马尼亚境内)南部的布尔岑兰(Burzenland)给骑士团作为封地。(后来有很多人认为安德烈二世干了件蠢事,引狼入室,把骑士团带到东欧。深以为然!)

1225年,由于条顿骑士团企图在他们的封地上建立独立的国家,安德烈二世将他们驱逐出境。

骑士团再次陷入困境。不过事情很快又有了转机,当时波兰的康拉德公爵(Konrad von Masowien)企图向北边的库尔兰(Kulmerland)地区扩张,结果被当地的原住民普鲁士人打败,他不但没能扩张领地,他原先的领地反被普鲁士人攻占了一部分。康拉德很郁闷,于是以宗教为名,号召讨伐库尔兰(Kulmerland)的异教徒,可是波兰的其它诸侯都不理他,似乎在等着看笑话,那边的普鲁士人十分凶悍,他的军队节节败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康拉德向条顿骑士团求援,希望骑士团帮助他征服普鲁士人。

如果说安德烈二世请骑士团帮他镇压库曼雷人是因为无知犯的错,那康拉德请骑士团帮他征服普鲁士人就只能用愚蠢来形容了。当然其它的波兰诸侯也都脱不开干系,要是他们早点帮康拉德一把,康拉德也就不用引狼入室了,最后全都成了受害者。

得到这个邀请后,条顿骑士团当然是满口答应,不过他们可不想重复在匈牙利的故事。骑士团大团长赫尔曼·冯·萨尔扎(Hermann von Salza)先跑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那儿,从皇帝那儿讨到了一份黄金诏书:条顿骑士团有权占有康拉德赠予的土地和他们征服普鲁士人后获得的土地,对骑士团领地的进攻将遭到神圣罗马帝国的严厉惩罚。有了菲特列二世的书面保证,条顿骑士团将名正言顺地占有他们征服的土地。

康拉德此时开始后悔了,为了避免条顿骑士团在他旁边扎根,康拉德组织了一个骑士团——普鲁士的基督骑士团,自己讨伐普鲁士人。这次他又失败了,他甚至连自己领地的核心部分都无法守住,此时康拉德只好低头认输。

1230年,在他和条顿骑士团签订的条约中承诺:如果条顿骑士团征服库尔兰(Kulmerland),他将把这块土地永久赠予骑士团。这也就是说条顿骑士团对库尔兰(Kulmerland)拥有所有权,而非封地——封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君主。

1234年,教皇格利高里九世(Gregor IX)又颁布了黄金诏书,承认骑士团对他们征服的土地的所有权,同时要求他们将当地原住民基督教化。这样,条顿骑士团获得了三重的书面承诺,他们剩下要做的就是征服这块土地了,这显然是他们最拿手的。

从1226年开始,条顿骑士团开始了征服普鲁士的工作。经过五十多年的流血屠杀,并镇压了赫尔库斯·蒙特等人发起的普鲁士起义,到1285年,条顿骑士团终于完成了征服工作。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骑士团国,普鲁士是骑士团国的中心。

在1237年,通过与立窝尼亚的宝剑骑士团合并,立窝尼亚成为骑士团国的另一翼,与普鲁士一样,骑士团在立窝尼亚也建设了一系列的城堡作为防御工事。虽然条顿骑士团把工作的重心放到东方殖民上,它在小亚细亚的活动依然没有停止,它的总部一直在阿科。

1291年阿科陷落后,条顿骑士团没有跟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一起前往塞浦路斯,而是去了威尼斯。

1309年,骑士团设在威尼斯的总部迁到普鲁士的马林堡,这时他们完完全全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衰落

1410年7月15日,著名的格林瓦尔德会战爆发。波兰-立陶宛联军3.9万人在波兰国王弗拉迪斯拉夫·雅盖洛指挥下,在坦伦堡和格林瓦尔德附近与条顿骑士团约2.7万人的军队展开决战。条顿骑士团在此战中精锐尽失,8千名骑士被杀,2千人被俘,骑士团大团长冯·容金根等多数首领阵亡。条顿骑士团从此一蹶不振,波兰由此逐渐收复失地,并获得格但斯克等城镇和波罗的海出海口。

坦伦堡一战使骑士团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意义类似于哈丁战役对于耶路撒冷王国的意义。骑士团国就此走上了衰亡的道路。

外战遭受惨败后,骑士团国从上到下又陷入了内乱。农民不满骑士团的横征暴敛,起来反抗;骑士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各城市和地方贵族因为缴纳高额赋税,要求参与决策。

1440年,53位贵族和19个城市在马林堡建立了旨在反抗骑士团专横统治的普鲁士联盟

1453年,普鲁士联盟与波兰结成同盟,由此引发了连续13年的战争,直到1466年签订第二次托伦和约方才结束(十三年战争)。这次和约使得骑士团国又损失了大量的领土,其中包括马林堡。在政治上,骑士团国要承认臣服于波兰,这一条在骑士团内部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德意志分团希望从神圣罗马帝国和教廷那儿获得支持,1494年,德意志分团长承认臣服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s I.)。

外患内忧之下,此时的骑士团国已经走到山穷水尽之处。路德的宗教改革使骑士团再一次走上历史的分水岭。

1511年,来自霍亨佐伦家族的年仅21岁的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被选为条顿骑士团第37任大团长,他也是作为一个军事修会的条顿骑士团最后一任大团长。

1520年,由于Albrecht拒绝臣服于波兰,骑士团国与波兰之间爆发战争,骑士团国被击败。郁闷之下,Albrecht回到德意志。当时的德意志境内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很快被路德新教所吸引,并结识了宗教改革的发起者马丁·路德。

在路德的建议下,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辞去条顿骑士团大团长一职,将骑士团国世俗化,改为公国,在公国内进行宗教改革,对外则拒绝对波兰的臣属关系。骑士团内部的保守势力以及德意志的天主教贵族对于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的改宗十分不满,不过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在1527年娶了北方强国丹麦国王腓特烈一世的女儿,反对派对他无可奈何。

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的改宗使条顿骑士团作为一个军事修会的历史走到了终点。原来属于骑士团国的普鲁士已经被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新教化,立窝尼亚波兰占据,爱沙尼亚瑞典吞并,骑士团国已经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

在这种形势下,条顿骑士团基本放弃了军事任务,把注意力集中到管理自己的产业上,此后它仅作为一个宗教组织而存在。

1809年,拿破仑侵入德意志后,宣布解散作为军事组织的条顿骑士团,骑士团仅在奥地利有容身之处。

直到1834年,奥地利皇帝重建骑士团,并使之成为宗教慈善机构。

1929年,条顿骑士团改组为一个纯宗教的骑士团,其名称也由OT(条顿骑士团,Ordo Teutonicus)变为DO(德意志骑士团,Deutscher Orden)。

如今德意志骑士团一共有大约1000名成员,他们主要从事慈善事业,包括照料病人和老人。当代骑士团分为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文尼亚五区进行管理,其总部设在奥地利的维也纳

骑士团成立之初,教皇批准他们穿和圣殿骑士团一样的白色长袍,不过上面绣着的是黑十字,作为两者的区别。此后,白底黑十字就成为条顿骑士团的标志。条顿骑士团旗帜上的十字跟一般的十字不一样,它偏向左边,而不是左右对称。

大家如果注意一下北欧国家的旗帜的话会发现,瑞典丹麦芬兰挪威冰岛等国的国旗上都有这种偏向左边的十字,这种十字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十字。

条顿骑士团国虽灭亡,但骑士团的黑十字标志仍被继承并延续下来,在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以及第三帝国的军旗上,黑十字都是重要的标记,它代表了从条顿骑士团开始的一脉相承的军事传统。

口号

条顿骑士团的口号是“帮助、救治、守卫(Helfen,Heilen,Wehren)”。

战役

条顿骑士团在东方的拓展也并非一帆风顺,1242年他们在冰湖战役中败给俄罗斯联军。这次战役又被称为楚德湖(Peipussee)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在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当代一般的估计是骑士团一方有一万人左右,以条顿骑士团的重骑兵为核心。俄罗斯联军一方有1.5万到1.7万,以步兵为主,指挥官是诺夫格罗德公爵亚历山大DangerCode;雅罗斯拉维斯。

俄罗斯联军排成墙阵(我估计就是一种方阵),据守冰湖东岸。骑士团军队以楔形阵开始进攻,具体来说就是以重装骑兵为先锋进行突击,后面步兵跟进,两翼和后方则由轻装骑兵保护。这种楔形阵是骑士团常用的战术,它的优点是突击能力强,能够迅速撕开对方防线,如果守军的军事素养不高的话,很容易造成撕开一点就全线溃败的效果。不过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它两翼的防御力量有限,如果不能迅速撕开防线,两翼会慢慢被侵蚀。

亚历山大很了解这种战术的特点,因此它把联军中主要的轻步兵安排在中间,列成加厚的方阵,消磨骑士团重装骑兵的突击能力,而把他自己的诺夫格罗德精锐步兵放在两翼。骑士团的攻击一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俄罗斯联军厚重的方阵使他们很难彻底撕开防线。

地理上的劣势也许是骑士团遇上的最大麻烦,由于湖岸倾斜而且结了冰,骑士团的重骑兵很难有效发挥他们的冲击能力,因此进攻逐渐陷入僵持。这时楔形阵薄弱的两翼开始暴露出它的缺点,在诺夫格罗德精锐步兵的压力下,慢慢从两边向中心压缩。骑士团开始陷入联军的包围之中。作为最后一击,亚历山大派出了他最精锐的亲卫骑兵,从右翼后方包抄攻击骑士团。联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骑士团重骑兵虽然有着很强的个人作战能力,但由于施展空间越来越小,他们的战斗力无法发挥,只能苦苦支撑。

联军的步兵用长矛将骑士从马上刺下来。由于冰面承受不住重量,不少穿着重甲的骑兵掉进冰窟窿里,再也爬不上来。冰湖战役中只有少数骑士从俄罗斯联军的包围圈中杀出来逃往西方,绝大多数人战死,包括大约500名骑士,另有50多名贵族被俘,其中包括骑士团大团长在内。俄罗斯联军方面据说有3500人战死,大约同样数量的人受伤。冰湖战役中的毁灭性失利使条顿骑士团元气大伤,向东方的继续扩张就此停止。

骑士团国南面的波兰原本四分五裂,根本不是骑士团的对手。但到14世纪上半叶,波兰在国王瓦迪斯瓦夫一世(Wladislaw I)的领导下再次团结起来,跟骑士团的关系也变得紧张。

1308年骑士团占领但泽和Pommerellen使两国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即便在1343年的卡里施和约中波兰承认了骑士团国对东波美拉尼亚(Pommerellen)的占领,双方的敌意仍未打消。波兰对骑士团国的仇恨是骑士团国重要的潜在威胁。

不过尽管如此,骑士团国在14世纪下半叶在大团长克尼普罗德(Winrich von Kniprode,1351-1382)的领导下达到了最强盛的时期,在1370年他们击败了立陶宛——骑士团在东方主要的敌人。

面对着骑士团国的强大压力,立陶宛和波兰逐渐走到了一起。1386年,38岁的立陶宛大侯爵雅盖沃(Jagiello)与年仅13岁的波兰女王雅德维加(Hedwig)结婚。婚后,立陶宛大侯爵加冕为波兰国王,立陶宛和波兰结成了统一战线,共同对付骑士团国。

1410年,骑士团国和波兰-立陶宛联盟在坦能堡附近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役(格林瓦尔德战役),这场战役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骑士战争。关于双方参战的兵力在不同的文件中有不同的记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骑士团的兵力要少于联军。骑士团一方的兵力可能是1.1万人到2.7万人,指挥官是条顿骑士团大团长荣金根(Ulrich von Jungingen)。波兰-立陶宛一方的兵力可能是1.6万到3.2万,以波兰人和立陶宛人为主,另外还包括俄罗斯人、鞑靼人,指挥这支联军的是波兰国王雅盖沃(Jagiello)和立陶宛大侯爵维托尔德(Witold),后者是雅盖沃(Jagiello)的堂弟。

雅盖沃(Jagiello)将全军分为三条阵线部署,第一线的军队绵延3公里。维托尔德(Witold)指挥的立陶宛人、俄罗斯人和鞑靼人的联军在右翼。骑士团军队一开始也是分成三条阵线部署,不过当大团长荣金根看到联军长长的阵线后,意识到可能会被包围,于是改为分两条阵线(从这儿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断出,骑士团与联军的兵力比大概是2:3的样子)。交战双方都把骑兵分成一个个旗队(中世纪时军队的一个作战单位,约有四百至六百人)置于一线,步兵则留在营垒里。骑士团一方在第一线还配置了发射石弹的臼炮

1410年7月15日中午时分,坦能堡战役开始。开战之前,骑士团大团长荣金根给波兰国王雅盖沃(Jagiello)送去两把剑,表示要进行一场骑士之间的较量。

骑士团的炮兵首先对联军射击,不过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因为下雨,火药被雨水淋湿了。联军右翼的立陶宛人和鞑靼人在维托尔德(Witold)的指挥下对骑士团发动进攻,但骑士团迅速击退了他们的攻势并反攻。联军中的鞑靼人首先开始溃逃,联军右翼很快就无法守住防线。此时联军面临着很不利的局面:骑士团的德意志旗队突破联军右翼,向中央的联军波兰主力进攻,骑士团其它旗队也从正面开始冲锋。双方都把配属在第二线、第三线的部队投入战斗,因为大家都知道,成败在此一举。胜负的天平最终倒向联军一方,原因不过是战场上的一次可以称得上是意外的事件:骑士团大团长荣金根在战斗中阵亡。失去最高指挥官后,骑士团开始陷入混乱,许多骑士匆忙逃离战场。联军抓住这一良机发动冲锋,将骑士团军队击溃。

总部变迁

阿卡 (1192–1291)

威尼斯(1291–1309)

马尔堡(1309–1466)

哥尼斯堡 (1466–1525)

巴登-符腾堡(1525–1809)

维也纳(1809–至当今)

历任总团长

条顿骑士团The TEUTONIC KNIGHTS

阿克城Acre (Akko) Era 1189/90-1230

希伯兰德Sibrand 1189/90-1192

杰勒德Gerard 1192-1193/4

海因里希Heinrich 1193/4-1195

乌尔里克Ulrich 1195-1196

海因里希Heinrich (Walpot von Bassenheim ?) 1196-1198

骑士团历任总团长GRAND MASTERS of the TEUTONIC KNIGHTS

海因里希一世·瓦普特·冯·巴塞赫姆Heinrich I Walpot von Bassenheim 1198-1200

奥托·冯·克尔喷Otto von Kerpen 1200-1206

海因里希二世·冯·滕纳Heinrich II von Tunna, called Barth 1206-1209

赫尔曼·冯·萨尔察Hermann von Salza 1209/10-1239

图林根的康拉德一世Konrad I of Thuringia 1239-1240

格哈德·冯·马勒堡Gerhard von Malberg 1241-1244

海因里希三世·冯·霍恩洛厄Heinrich III von Hohenlohe 1244-1249

冈瑟·冯·施瓦曾伯格Günther von Schwarzenburg 1249-1253

波普·冯·奥斯特纳Poppo von Osterna 1253-1257

汉农·冯·桑格豪森Hanno von Sangershausen 1257-1274

哈特曼·冯·赫勒堡根Hartmann von Helbrungen 1274-1283

伯克哈德·冯·施瓦登Burkhard von Schwanden 1283-1290

威尼斯时期Venice Era 1291-1309

康拉德二世·冯·福伊西特万格Konrad II von Feuchtwangen 1290-1297

戈特弗里德·冯·霍伦赫Gottfried von Hohenlohe 1297-1302 d.1309

西格弗里德·冯·福伊西特万格Siegfried von Feuchtwangen 1302-1310 d.1311

卡尔·贝斯特Karl Bessart 1311-1324

沃纳·冯·奥瑟伦Werner Von Orselen 1324-1330

洛斯尔Lothar of Brunswick 1331-1335

迪特里希·冯·阿尔滕堡Dietrich von Altenburg 1335-1341

鲁道夫·科恩·冯·瓦特扎Ludolf Konig Von Wattzau 1342-1345

海因里希四世·杜森纳·冯·阿夫伯格Heinrich IV Dusener von Arfberg 1345-1351

温里希·冯·奈普奥德Winrich von Kniprode 1351-1382

康拉德三世·佐林格·冯·罗斯坦Konrad III Zollner von Rothstein 1382-1390

康拉德四世·冯·沃勒德Konrad IV von Wallenrode 1391-1393

康拉德五世·冯·琼宁根Konrad V von Juningen 1393-1407

乌尔里克·冯·琼宁根Ulrich von Jungingen (战死) 1407-1410

海因里希五世·冯·罗伊斯Heinrich V von Reuss 1410-1413 d.1429

米歇尔·库彻梅斯特·冯·斯特尔伯格Michel Kuchenmeister von Sternburg 1414-1422

保尔·贝伦泽·冯·鲁斯道夫Paul Belenzer von Ruszdorf 1423-1440

康拉德六世·冯·厄里克豪森Konrad VI von Erlichshausen 1441-1449

路德维希·冯·厄里克豪森Ludwig von Erlichshausen 1450-1467

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海因里希六世·冯·里佩斯Heinrich VI von Reuss 1467-1470

海因里希七世·里夫勒·里克特伯格Heinrich VII Reffle von Richtenberg 1470-1477

马丁·图克斯特兹·冯·韦茨豪森Martin Truchsetz von Wetzhausen 1477-1489

约翰尼·冯·蒂芬Johann von Tieffen 1489-1497

萨克森的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of Saxony 1497-1510

阿尔伯特Albrecht of Brandenburg-Kulmbach 1510-1525 d.1568

梅尔根海姆(今德国巴登—符滕堡州美因陶尔县的一个城市,在陶伯尔河谷)

沃尔特·冯·克伦伯格Walter von Cronberg 1527-1543

沃尔夫冈·舒巴茨Wolfgang Schutzbar 1543-1566

乔治·亨德·冯·韦克海姆Georg Hundt von Weckheim 1566-1572

海因里希八世·冯·博本豪森Heinrich VIII von Bobenhausen 1572-1590 d.1595

马克西米连Maximilian of Austria 1590-1618

卡尔一世Karl I of Austria 1619-1624

约翰·尤斯塔克·冯·维斯顿克Johann Eustach von Westernach 1625-1627

约翰尼·卡斯帕一世Johann Kaspar I von Stadion 1627-1641

利奥波德·威廉Leopold Wilhelm of Austria 1641-1662

卡尔·约瑟夫Karl Josef of Austria 1662-1664

约翰尼·卡斯帕二世·冯·阿姆普林根Johann Kaspar II von Ampringen 1664-1684

路德维希·安东Ludwig Anton of Palatinate-Neuburg 1685-1694

路德维希·弗兰兹Ludwig Franz of Palatinate-Neuburg 1694-1732

克莱门斯·奥格斯特Clemens August of Bavaria (Abp.-Elect. Cologne) 1732-1761

查尔斯·亚历山大Charles Alexander of Lorraine 1761-1780

马克西米连·弗兰兹Maximilian Franz of Austria 1780-1801

卡尔二世Karl II of Austria 1801-1804

安东·维克多Anton Viktor of Austria 1804-1835

马克西米连Maximilian of Austria-Este 1835-1863

威廉·弗兰兹·卡尔Wilhelm Franz Karl of Austria 1863-1894

尤金·费蒂南德Eugen Ferdinand Pius Bernhard of Austria 1894-1923 d.1954

诺伯特·克莱因Dr. Norbert Klein 1923-1933

保罗·海德尔Paul Heider 1933-1936

罗伯特·沙尔兹伊Robert Schälzky 1936-1948

马里安·特姆勒Dr. Marian Tumler 1948-1970

伊尔德弗斯·保拉Ildefons Pauler 1970-1988

阿诺德·奥斯默·威兰Dr. Arnold Othmar Wieland 1988-2000

布鲁诺·普拉特Bruno Platter 200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